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7 起發佈的文章

【體育台】寫於阿曼大戰之後:簡評今季阿仙奴球員表現

      是的,英超阿仙奴又輸一場,一場經典的阿仙奴式敗仗。瘋狂的33次射門(15次中框),75.1%控球率,比數是1-3,今季主場全勝紀錄告終。       其實,問題由開季至今一直都在,與其說迪基亞表現太好,倒不如自我反省一下。       門將:我愈來愈不相信施治會成為另一個雲達沙了。我從不懷疑施治的級數,世界頂尖門將的稱號是毫無疑問的,但他好像把最好的年華留了在西倫敦。平心而論,他今季整體的表現稱不上差劣,但是就是少了一些令人驚嘆的撲救,例如迪基亞「用腳擋出必入球」的絕技。當對手站在十二碼點面對著施治,只要他不把球踢出門框外,這球99%是會進的。是的,我腦中沒有那怕一次施治撲出十二碼的片段。後備門將奧斯賓拿水準不俗,也是國腳級人馬,但身體質素是硬傷。其實施捷斯尼真的是一個好門將,還有很大上升空間,說他發揮不穩都已是幾年前的事了,我會說雲加放走他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後場:自從上季季尾轉打三後衛陣式,後防的壓力大了不少。高斯尼,「曾經」是一個不錯的中堅,現在狀態開始退化。他的速度曾經不落於美斯,可是歲月催人老,現在也已經32歲。他本來的身體質素就稱不上上佳,一向只是「用腦搵食」,現在優點開始消失,缺點逐漸浮現出來,阿曼戰中被普巴「食身位」爆進小禁區便是新鮮熱辣的說明例子,讓我腦中隱約浮現起辛達路斯的身影。英超身體碰撞的激烈程度眾所周知,尋找接班人事在必行。梅斯達菲是一個能力平均的中堅,也可以說是一個稱職的後衛,但你真的很難要求和期望他更多。他算得上一個一線球員,但永遠到不了維迪和佩奧爾這個級數,在後防一夫當關。他就像是一個FIFA數值82的球員,在皇馬是踢不了正選的。蒙維爾,同樣是一個好球員,但同樣受制於天賦和身體質素。他頭槌和單對單能力甚弱,曾經不止一次被眾英超邊路快翼生吞硬吃,而他只能在後「食塵」,將勤補拙也不是每次也行得通的。       中場:可以分為中場和邊路來討論,我先談中場中藍斯和薩卡的組合。兩個球員可以說是國家隊中各自的領軍人物,但當他們同時出現在阿仙奴的中場中路的位置,問題就來了:1+1<2。在威爾斯國家隊中,藍斯作為技術最好的球員,承擔了相當多「派牌」的工作;同樣地,薩卡在德甲時便已準確長傳球見稱,領隊一向賦予他中場調度的任務。兩人同樣有一定的遠射能力,也同樣不擅於防守。很多球迷在薩卡來投時以為他是防守中

【講故台】黃

陸運會。 男男女女揮汗如雨。他對賽跑沒有興趣,於是安坐在涼快的觀眾席座位。他所屬的是忠社,黃色是代表色。微風吹來,捲起地上一塊枯乾的落葉。 她碰巧路過,碰巧看到他。 不要睡,不要睡,和我一起打氣!好吧。 跑道上參賽的同學衝線,接著傳來一陣喧嘩聲歡呼聲。四目默契地交投著,傻笑。汗水滴下來,沾濕了社衣黃色的領口,黃成了更深的黃。 蠟燭被燃點起來,有了光。 --------------- 一聲「停筆」,考試隨之完結。 烏鴉呀呀的叫著,天空漆黑一片,但這只是他們旅程的開始。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計劃。 00:30,他們踏上往石澳的尾班車,明亮的巴士車廂沒有什麼乘客。車徐徐在狹窄的山道左拐右轉,刺眼的車頭燈把光線打在冰冷的石坡表面,方向是點明了,方式卻略顯粗暴。引擎靜下來,總站旁小屋的燈也熄滅了,大概屋主也準備入睡。十一月深夜的沙灘沒有人,只有數隻瘦弱的狗偶爾露臉踏踏沙。牠們在流浪,他們也在流浪。他從背包拿出涼席,和她坐在上面。她眼皮開始下垂,但是沒有睡,數著天上隱約閃動著的星星。夜愈來愈深,彷彿快要伸手不見五指。她看看他,心很快又安定下來。他們對《月球上的人》歌詞的討論愈來愈深入,天空黑幕也開始悄悄地換畫。深藍,淺灰,接著是朦朧的黃。淡紅色的光暈,輕婉而美好,溫暖而夢幻。他們沒有說話,沙灘也沒有聲音,寧靜如太空。 --------------- 他們慵懶地坐在梳化上蓋著厚厚的被單,眼睛似看非看地聚焦在畫面晃動的螢幕。 轉台。 挺吸引,挺好看。他眼睛似看非看地聚焦在畫面晃動的螢幕。 她眼睛似看非看地聚焦在畫面晃動的螢幕。 鬧鐘劃破寂靜的空氣,早上七時。一個擁抱,兩份早餐。 --------------- 電流通過鎢絲,燈泡亮了起來。這是橙黃色帶幾分工業味的光線。 侍應放下兩客海鮮飯然後走遠。餐桌上只有匙羹與碗碟碰撞的餘音。 這是香港最出色的西班牙菜館,但他們沒有食慾。他沒有意識到由無所不談到無話能談,僅需一個秋季。空氣凝固著,刀叉的排列好像過於整齊。他喉嚨乾澀,於是拿起玻璃杯喝口水。當他放下杯子,她的手下意識地挪退,空氣瞬間凝固起來。他把視線移開,避免更大的尷尬。 結帳吧?結帳吧,結帳吧。 --------------- 他有點不甘心。 那天香港只有五度,冷得街上沒有任何露宿者。他嘗試撥

【音樂台】論musicianship

          什麼是musicianship?有人把這個字翻譯成「音樂才能」或「音樂技巧」,我覺得不太準確,中文也沒有完全對應的字詞。我認為這個字最接近原意的翻譯是「音樂修養」。在足球圈子裏,某些球員會被評為很有「球味」,大概也是相近的意思。這個抽象的概念,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據非正式統計,香港擁有八級鋼琴證書的人口比例是世界最高的。如果這是事實,我一點也不意外 - 全世界應該只有香港不把八級鋼琴資格的當成什麼一回事。學校面試時拿出ABRSM的沙紙有用嗎?對不起,沒有,那怕你是pass with distinction。你最基本也得精通鋼琴加一種冷門樂器,什麼排簫低音號之類沒有什麼人懂甚至見過的最好。那還不是大學音樂系面試,只是小學的而已。       香港最可悲的是,懂得玩樂器的人很多,但有musicianship的很少。       香港的小孩很早便接觸樂器,他們自己感興趣而主動要求學習的始終是少數,大部分坐在琴房裡的都是被父母強迫的。他們大多都很聰明(香港人平均智商好像是全球最高的吧),5歲5級、8歲8級的人大有人在。他們十分熟練考試的那幾首練習曲,能一音不差地彈奏出來,那些什麼arpeggios更是不在話下,合上眼來也行,拜年時在各路親戚面前炫技一番肯定能收穫數言讚美。但是如果某姨媽姑姐心血來潮叫他彈彈《財神到》或者《River flows in you》,他們只能搖搖頭表示「冇練過呀 唔識彈」。為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歌曲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也不知道樂理的規律。他們本質上和裝在會所大廳鋼琴裡的電腦演奏器一樣,輸入了某首歌的程式可彈演奏出來,沒有輸入過的彈不了。這些「懂」樂器的人很難說他有musicianship。        要談musicianship,最基本的是對樂理有足夠的理解並能確保音符的準確度,可以按照樂譜正確地彈奏各種歌曲。然後是高級一層的三種元素:空間感知、音色和力度。       空間感知是指樂器和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舉例說,我以鼓手的身份在一個小禮堂參與樂隊演出,我的鼓聲會否蓋過了結他的聲音?或是擊打的力度不足,使後排聽眾聽不清楚?和牆壁之間的距離是否恰當,會不會出現回音過大的問題?如果我作為小提琴手在芭蕾舞室演奏,平滑的玻璃鏡面會否讓出來的效果過於刺耳?這些都是每一個玩樂器的人需要思考的問題,音

【財經台】評任志剛觀點

      我年紀不大,對任志剛的印象大概只流於1997年金融風暴救市和十元紙幣上的簽名。無可否認,他對香港作出了不少貢獻,但觀乎其近來言論觀點,看起來似是有一種偏頗的傾向,亦不見得能站得住腳,例子如下:       1)批評香港政府過去十年公共理財哲學保守 提倡增加開支和減稅刺激經濟增長       2)提倡港股以人民幣交易 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在過去二十至三十年「肯定較資本主義好」       4)認同2015年中國政府救市行為 稱「一定成功」       首先回應點1。沒錯,香港政府過去十年的理財方面的確保守,我亦不認為曾俊華是一位有為的、足以記入史冊為後人稱頌的財政司,但我基本上同意他的理財哲學。截至2017年5月,香港累計的財政儲備達9634億港元,大約相等於24個月的政府開支,還有財政司可動用的6325億基金結餘,是真正的富可敵國,但有沒有反思過這些錢是如何得來的?主要是香港在七八九十年代經濟騰飛之時賺回來的。作為一個已經十分成熟的經濟體,加上中國大陸開始和世界接軌,香港一直以來作為中間人的地位肯定會受到削弱(程度很難說),這意味著香港開埠而來的謀生之路會逐漸被壓縮。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香港經濟的增長時期已經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香港只是在「食穀種」。香港於90年代末錯過了轉型為亞太科技中心的絕佳機會,亦未能發展高增值產業,我頗相信未來二十年香港難有新的經濟增長點,什麼發展創意產業說了十年只聞樓梯響。或許不說「食穀種」這麼難聽,說是「老豆賺錢仔享福」可能好一些。那麼,現在香港要討論的是如何善用這筆前人留下來的「遺產」。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提倡增加開支(特別是經常性的)是十分錯誤的決定: 在2041年,65歲及以上長者數目預計會激增至約260萬,接近佔人口的三分一。眾所周知,增加經常性開支是「一闊三大」的議題,而且開始了便很難回頭。舉個例子,65歲或以上長者以2元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計劃一旦開始實行,很難有取消的一天,因為社會阻力太大。現在這計劃的開支還不算多,但到了2041年呢?基於這個原則,我一向大力反對實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說得殘酷一點,香港這種低稅收社會很難學習北歐「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條龍福利模式,何況我認為香港提供的十二年免費教育和廉價公共醫療系統已經不輸西歐福利國家。如果任志剛說的不是社會開支而是指高科

【講故台】開竅

( 一 ) 那年中二,還未「開竅」。很難準確定義「開竅」這個字,大概是指開始脫離「中二病」時期的無病呻吟,懂得如何待人接物,有點所謂的「情商」。石籬的初秋時而悶熱時而涼快,大概隨心情而定。在那個下著絲絲細雨的日子,我碰上人生第一個喜歡的女孩,名字是李秋鳴。我們的相遇緣於一次無意的相撞,頂著雨傘視線受阻的「 330 部隊」一下子和她碰個正著。 「 Sorry...... 你冇事呀嘛?」我著急起來。說真的,她都被你撞得躺在地上,還會沒事嗎? 「我 ok 。」她輕聲回答,面帶靦腆,說罷便往樓梯走。 我也沒再想什麼,繼續走到小巴站上車。我拍好八達通轉身正要坐下,又看到剛才那個扎馬尾的、校服弄髒了的女孩,瞬間彌漫著尷尬的氛圍。她坐在左邊最接近門口的單人座位,我則坐在司機後方。我十分清楚記得那天是星期三,因為那天沒有人交談的車廂被收音機「今晚韋達勝率分析」的話題霸佔著。雨點輕敲著模糊的玻璃窗,我靜靜地發呆。當我下意識回頭一看,她早已下車。 第二次碰見她是一星期後的下午四時。我在走廊逛著正要離校,只見她如風一樣滑進 2B 班的班房。上次那事總讓我覺得對她有所虧欠,於是我坐在長凳上寫了張簡單的道歉卡給她,收筆之時碰巧看到她的身影在面前路過,我連忙把她拉住。 「俾你㗎。」 她用略帶訝異的神色掃描我的卡,再對焦在我的臉。 「哦,原來係你,我都唔記得咗件事啦哈哈。」說罷轉身走遠。我的腳步不知為何跟了上去。 「係呢,你都係班長嚟㗎?我都係呀。呢排你哋班陸運會接力預備成點?」我拋出一個生硬的話題,但是她回應了。 就這樣我開始和她熟絡起來。就像那些老套的青春小說,我和她在 Facebook 上聊得興高彩烈,但我從來沒有約定和她放學後一起乘小巴回青衣,感覺有點奇怪。於是某天晚上我決定鼓起勇氣,主動出擊。 「 Hi 在嗎?」我的手指停頓了兩秒。「聽日不如一齊搭車走?」 Enter 鍵按下,覆水難收。 「好呀,聽日三點九校門等啦!」屏幕上彈出這樣的一句。我高興得如亂蹦的猴子,這種喜悅的感覺一生難忘。 那天的最後一節課是週會課,數百人拖著疲倦的身軀聽校長胡說八道。鐘聲響起,我第一個跑出禮堂站在樓梯口,在魚貫的人潮中尋找那與別不同的面孔。人流漸漸疏落,她始終沒有出現。我心急如焚卻也沒事可做。和那天一樣,雨點輕柔地灑落在

【吹水台】關於我的30句

      無聊看看別人Instagram,憶起某年流行過一個叫「20 facts」的東西,讓大家打出20條關於自己的句子。心血來潮,現在我也打打,一次來三十條: 1)  從小到大沒有甚麼大煩惱 2)  懷疑自己有初級焦慮症 經常害怕忘了關煮食爐/鎖門 3)  喜歡android多於ios 4)  有閒事莫理的性格 但應該不至於冷酷吧? 5)  認為不是單對單的對話只會流於表面 6)  一間單人房是生存的最低要求 所以不會住宿舍 7)   支持了阿仙奴14年 還竟然打算繼續支持下去 8) 痛恨自己頭髮如鋼線 9) 近來想學葡萄牙文和印尼文 10) 很少會做「返唔到轉頭」的事 永遠想留一條後路給自己 11) 覺得自己無戀無愛但寫情歌是精神分裂 12) 喜歡紅色 並和紅色挺有緣分 13) 喜歡書信和文字的質感 14) 經常對著四面牆自言自語 並發覺說話技巧有所提升 15) 認為自己欠缺長相廝守的能力 16)手腳掌經常發冷 懷疑自己腎虧 17)使用廣東話輸入法打字 18)很快消氣 恨不了任何人 19)感覺繼續維持現在的生活習慣會有暴斃的一天 20)閱讀喜歡的題材廣泛 什麼預防心臟病/星座運程/城市規劃/人物自傳也會看 21)極少看課外英文書 亦不喜歡看 22)不能吃辣 但能接受泡菜 23)有少許畏高 24)不喜歡各種「圍威喂」的活動 例如ocamp 25)害怕與高學歷高收入的中年女士對話 26) 暫時最喜歡的國家是日本 27)網上對雙魚座的分析有95%和我吻合 但我沒有理財不善 28)小時候貌似是老師和女同學的寵兒 不過俱往矣 29)有計劃到所羅門群島旅行 雖然不太清楚有什麼好看 30)喜歡在晚飯後睡一個小時 所以快要變成豬       我也不知道打來其實幹什麼,就當是了解自己吧。我當不了什麼高官要職,美帝中情局應該對這篇文章沒有興趣的。

【旅遊台】墨爾本的宜居與不宜居

      早前經濟學人智庫(EIU)公佈世界宜居城市名單,墨爾本位列第一,連續七年成為世界最宜居城市。有誇張嗎?真的有這麼好嗎?看看這個城市的宜居和不宜居之處:        宜居:       空氣、環境清新:維多利亞州有著「花園之州」的稱號,作為首府的墨爾本環境當然不差。打開Google Map看看,墨爾本的綠色地帶甚多,光是在市中心附近便有三個大公園Carlton Gardens、Royal Botanic Gardens和Fitzroy Gardens,面積加起來比CBD還要大,如果在香港恐怕一早已被剷平建高樓大廈吧。這些是名副其實的公園,大樹、大草地、小徑,足以在裡面悠閒地消磨一個懶洋洋的下午。作為一個澳洲東南方近海的城市,墨爾本的空氣能稱得上清新,不會有翳焗的感覺,藍天白雲微風輕拂是平常事。墨爾本大部份的高污染行業已經遷移到東南亞等地,剩下的亦已搬到偏遠的郊區位置,所以空氣和噪音污染不多,水質亦良好。       文化氣息濃厚:墨爾本是澳洲公認最富文化氣息的城市,百花齊放的街頭表演、維多利亞式的建築、林立市區郊區的藝術館和劇場、Hosier Lane著名的塗鴉、各式不同設計風格的高樓大廈,使這個城市與別不同。據統計,墨爾本有一半人口的父或母並不在本地出生。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希臘、愛爾蘭、美國、越南、日本、香港等地的移民帶來家鄉的飲食和傳統文化,使墨爾本成為真正的大熔爐。此外墨爾本也是世界排得上名次的體育城市,F1賽車、墨爾本盃賽馬、澳式足球聯賽、澳洲網球公開賽、澳洲職業足球聯賽會在這裡進行,居民間的慢跑和健身風氣也十分盛行,適合運動愛好者居住。       多元化的美食:香港人在外國生活,最大的投訴莫過於劣食處處,如果在墨爾本居住應該不會有這樣的抱怨,這批英國人的後代創造了一個比英國美食要多的城市。多元化的移民帶來各地正宗的美食,希臘地中海菜、意大利式正宗pizza、越南河粉、日本拉麵、美式漢堡通通可在這裡吃到,還未計算近年大量湧入的中國移民帶來的各種粵滬川菜,我敢說種類和美味程度和香港不相伯仲(特別近年香港飲食劣化問題嚴重此消彼長)。值得一提的是墨爾本號稱世界上咖啡最好喝的城市,有著獨特的精緻咖啡文化,有沒有誇大我不清楚,不過一條街十間咖啡店是事實來的,Starbucks的市佔率低得可憐。如果你是一天要喝三杯高質素咖啡的人,來墨爾

【時事台】澳門風災、澳門政府和澳門人

      近一星期最火熱的話題莫過於澳門風災。一個「天鴿」一夜間把澳門打回第三世界,全市斷水斷電,舊城區嚴重水浸,死亡人數達十人之多。颱風來襲無疑是天災,但導致如世界末日般的市況卻是確切的人禍。       讓我感到有意思的是附帶的港澳網上罵戰和澳門人的反應。真的,雖然網絡世界不代表一切,正如我不會在瀏覽高登討論區後認為這是香港社會的主流意見一樣,但在看畢各Facebook群組和專頁澳門人的留言後,我不認為澳門這個地方在未來有什麼希望。       觀看不少澳門人的留言,發現他們之間彌漫一種「仇港」的情緒。到底這種情緒從何而來?我猜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一,香港人在澳門遊玩時態度不佳;二,香港一直以來都是澳門的「大佬」,港澳港澳的叫著,澳門人心有不甘;三,香港年輕人搞社運不「愛國愛港」,是攪事份子。對於第一點,香港不少遊客在外風評不佳乃是事實,容我在這裡為香港人道個歉。但為什麼澳門的服務員的怨氣好像特別大,早前還得特意開帖聲討香港遊客?我想澳門成為「仆街磁石」自有其原因。一個以賭作賣點的城市,能期望有多少文人雅士到訪?恐怕只能吸引有財無德的各路官商鄉黑人士。第二點呢,事實香港確是澳門的「大佬」:港元在澳門的流通量比澳元還要大;大部份澳門人到香港乘搭長途機和接受高質素治療;大量澳門人才跑到香港讀書或發展事業。這些不都是不爭的事實嗎?至於第三點,恐怕澳門人已經為自己的沉默付出了沉重代價。       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澳門人能被馴養得貼貼服服?是因為葡國佬的管治水平實在太差,所以中共已經比他們好出不少?作為一個人均gdp世界排名第三(據2016年世界銀行報告)的地區,為什麼基礎建設能做得這麼爛?澳門有一著名撈油水的方法,就是把路挖爛然後重鋪並不斷循環,貪污也能貪出創意。想貪污也算了,能不能起碼幹一點實事,建幾個地下蓄水池或是把輕軌弄好?有趣的是當有人指出問題,那個指出問題的反而成了問題,今次風災正是一示範例子,碰巧指摘者還是還是「港燦」,不少澳門人就把矛頭指向香港人了:「幸災樂禍」「抽死人水」「黑心」「多管閒事」。我想大部份香港人未至於閒得/惡毒得要「抽死人水」,大概是想表達這個姊妹城市的「恨鐵不成鋼」而已。這次是「人禍」大於「天災」:如果基建質量過關,建築物會這麼脆弱嗎?如果天文台台長「風水權」早一點發佈預警,也許那些市民根本就不用死?如果政府一早做好

【影視台】淺評香港的青春電影

      前兩天趁下雨沒事做的時候看了王家衛的經典《重慶森林》,一套1994年上映的文藝戲。雖然未曾經歷失戀(無戀可失),但看畢還是感受良多。幾位主角固然亮眼,講述的故事發人深思。全片沒有什麼煽情、轉折的情節,用平淡的方式講述都市裡每日也發生的、沒靈魂男女的相遇,但當拌以獨特的拍攝技巧、台詞、取景、電影色調,便成就了經典的王氏作品。       香港一向不是一個盛產文藝戲的地方,更不用說以青春熱血為電影題材(即使有也是十分零星),那怕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產片全盛時期也是無厘頭、色情片、殭屍片、警匪片等的天下,也許是香港人浮躁不安吧,應該沒甚可能出一個活地·阿倫(Woody Allen)或李察·連利加(Richard Linklater)這樣的導演。大概直到2011年《那些年》在華語地區紅得發紫,香港電影人才敢作出新嘗試,標誌性作品應該為《狂舞派》(2013),首次以跳街舞作題材串連全戲,公映後也稱得上票房和口碑雙收。此後港式青春電影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如《哪一天我們會飛》(2015)、《王家欣》(2015)、《點五步》(2016)等。這幾套新生代的電影打破觀眾對港產片的固有印象,拉闊了香港電影的種類光譜,值得鼓勵。近年來我有一個觀影習慣,就是於戲院看戲時優先選擇港產片,這算是我對香港電影微小的支持吧,上述這幾套戲都是我抵著情侶們的目光單人匹馬進戲院看的。不過支持歸支持,這幾套戲還是或多或少讓我感到失望的。       香港類近題材的電影都是有公式可尋的:青春+熱血/夢想+愛情線。沒錯,青春愛情片不談愛情和熱血談什麼?當然可以談,但可否多轉幾個不同的表達方式?《哪一天我們會飛》口碑甚佳,但我個人認為這也是港式青春電影的典型例子,特點如下:1)青春電影的人選不青春。蘇麗珊和游學修我沒意見,但是,但是為什麼蘇麗珊過了二十年會變了「樂壇人瑞」?楊千嬅的形象是什麼?烈女港女吧,是吸煙講粗口的余春嬌,是唱「烈女」、「飛女正傳」、「勇」那個女歌手,怎麼又成了安於平淡、溫柔而念舊的旅行社職員?幾個月前還好像當了五個小孩的校長?選角色的人根本沒有考慮演員符不符合電影本來的氣氛,好像是安插一個著名的演員歌手便可穩住票房/增加話題性。如果黃修平是這樣想的,這套戲本來就已經很不青春;如果黃修平只是單純覺得楊千嬅合適,那他的眼光不夠好。2)對白生硬造作。不是要求你像王家衛般金句

【親子台】贏在起跑線?

      近年社會興起一個名詞,叫「贏在起跑線」。這詞據說源自中國大陸某機構的宣傳標語,後來迅速在思維相近的大中華區裡流傳。不少家長奉此為金科玉律,紛紛替年幼子女報讀大量興趣班,更甚者「贏在射精前」,成為城中熱話。       這樣的家長很傻很天真。到底要真正如何贏在起跑線?是要家長本來就贏在起跑線上。       高登討論區有一戴耀廷gif改圖廣為流傳,其中兩句為「好心矮撚去絕育」和「樣衰父母害死仔女」,雖然說出來殘酷卻也不無道理。如果父母本來就長得矮,一個米五一個米六,難度你還期望他們會生出姚明?不說姚明這麼離地,要孩子有一米八的身高也十分困難。父母的身高對子女的身高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這點已是被遺傳學證明的事實。所以如果家長不想兒子(女沒所謂)長大後被嘲笑為「哈比人」「死矮仔」,請先量度自己的身高並認真考慮。就算你能舉出拿破崙、馬雲、馬勒當拿、郭富城等例子作出反駁,也是顯得蒼白無力,畢竟上述眾人的成就非一般人所能及。如果父母相貌不佳,問題則更大。什麼「樣貌不重要」的雞湯從小到大聽得多,學校和社會教的是另一套道理:長得美有更多人願意幫忙、更容易討人歡心、更容易追到喜歡的異性、更容易有成名/賺錢的機會,這些都是無甚可爭辯的事實。如果你高大有錢還長得帥追到美女,旁人只能心服口服;如果你高大有錢但長得醜,旁人會說「佢咪又係攞錢食女,姣婆遇着脂粉客」「條女真係好cheap,同錢拍拖咋佢」,相信現實中更惡毒的說話還多的是。沒錯,他們是「酸」,但也非無的放矢,靶子是真正存在的。長得不好看對孩子有著各方面的影響,例如自信心較為低下、較容易成為被欺凌的目標等。除此以外,父母還不要有遺傳病,有什麼染色體變異/糖尿病/血友病的已不是能不能贏的問題,而是關乎到孩子能不能幸福健康地成長。就算沒有大問題,脫髮/深度近視/鼻敏感這樣的小問題也是很麻煩的。想要贏在起跑線?先照照鏡子再做個身體檢查,然後才考慮想法是否實際吧。       上述的沒有什麼改變的餘地,但錢還是可以賺的。如果沒錢又想贏在起跑線,那是癡人說夢。很多家長根本不明白要如何才能贏、才是贏,以為孩子學什麼非洲鼓和朗誦能贏嗎?真的,倒不如把錢儲起來買樓,到兒子長大後有私樓在名下,日後他見女朋友家長也能吃到雞髀。你說已經有私樓了嗎?不,什麼居屋/上水三十年樓齡私樓只能讓兒子生活有基本保障,收些租金玩玩敗家玩意,真正

【校園台】大學排名重要嗎?

      上一篇文花了太多篇幅批評QS排名的缺點,弄得最想說的還未說,就是:大學排名重要嗎?       我的答案是:重要,對學生和學校均十分重要。       如果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想到跨國公司、甚至投行工作,當然要面對激烈的競爭。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如果求職者數量眾多,以QS/THE排名首50/100/200劃界是最快速的初步篩選方法。如果你在排名高的大學畢業,負責招聘的主管大概會傾向相信你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能力。當然高分低能的例子一定有,但畢竟是少數。如果主管根本不了解你的大學,大多都是直接Google其排名,高的話心裡應會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舉個例子,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在香港聽過的人不多,但它在2018的QS排行榜排名20,僅次於排第19的長春藤名校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大學,國際關係和政治及公共行政科系更長年排於世界首十名,如果你應徵的是一所公共政策研究所,這樣的學歷肯定讓你或多或少加一些分。      讓我再舉一個例子。香港近幾年不少年輕人均有移民的念頭,如果覺得英美澳加等國移民門欖太高,可以考慮一下荷蘭。荷蘭政府近年欲大力招攬高學歷新移民,早前便推出了高學歷技術移民計劃(link: https://ind.nl/en/work/Pages/Looking-for-a-job-after-study-promotion-or-research.aspx ),全球合資格人士均可申請。有趣的是這項計劃有一項要求:申請者曾就讀的大學須在QS、THE或ARWU三個排行榜首200名內,或是學科於學科排行榜的200名以內。所以如果你就讀港中科城理的其中一間,恭喜你符合資格;但如果你讀浸嶺教的其中一所,又不是有排名的強勢科目(如浸大傳理),恐怕只能望門興嘆,什麼公樹珠恒的更是想都不用想。這擺明是荷蘭當局赤裸裸的排名歧視,但世界就是這麼殘酷。說真的,如果我是荷蘭當局的官員,我也想招攬一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精英多於一個畢業於菲律賓xxx大學、蔡思貝之流的「人才」。其實不只是荷蘭這樣玩,香港也是的。香港入境處推出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裡有一加分項,為「如學士或以上程度的學位是由國際認可的著名院校頒授,可額外獲得分數」,所謂的「著名院校」是指四大大學排行榜內首100所的大學/院校,符合資格加3

【校園台】大學排行榜與排名

      本以為在這blog胡說沒有人會看,可原來不是,在此感謝各位讀者,我會繼續努力的。       今天嚴肅一點,談一談大學排行榜。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大學排行榜,但公認為比較正式、認受性高的排行榜有四個:Quacquarelli Symonds(QS)、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和U.S. News & World Report(USNews)。這四個排行榜各有其側重的地方,也有其不靠譜的地方:        QS:這個大概是世界上最有名氣、最具影響力的大學排行榜,側重於學術評價,深受香港僱主喜愛並用作參考,但我同時認為是四榜中最不靠譜、最不客觀的一個。看看排名準則:學術互評(40%)、師生比(20%)、教職員引文量(20%)、僱主評價(10%)、國際生比例(5%)、國際教職員比例(5%)。驟眼看起來沒有大問題,但魔鬼在%裡。首先我不認為師生比值得佔去20%。官方的說法是「衡量教學素質」,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教學素質於師生比沒有直接關係,把數量和質量掛勾是愚蠢的做法。極端一點來說,如果我創立一所微型大學,只有十個教授和十個學生,這20%便手到拿來。同時這個做法在開辦大型科系的大學來說頗不公平。就拿我正在就讀的墨爾本大學來說,這個環節只能得到可憐26.2/100分,直接把整體排名拉了下去;但具體原因在於墨大只開設九個大類學位課程,造成師生比極低的假象,實際上並不然。除了師生比的問題外,比重最重的學術互評亦存在很大問題。根據QS網站,學術互評的進行方法是以邀請各大學學者填寫QS提供的問卷(沒有公開),這讓這個環節有很大的操作空間。近年在QS上急速冒起的兩所新加坡大學,據說有專門負責提升排名的部門,操作方法大概是和各大學教授打好關係,使他們在填寫問卷的時候客氣一點(或有其他「臺底」的方法尚未曝光);相反地,美國學者普遍不熱衷於填寫問卷,導致回應率偏低影響排名。基於以上因素,2018年的QS排行榜出現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甚至稱得上荒謬的排名結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排名11,把一眾長春藤名校如耶魯(Yale)、普林斯頓(Princeton)、康奈爾(Cornell)、哥倫比亞(Columbia)等大學壓在身後;香港大學

【感情台】做兵與收兵的迷思

    「做兵」,這是從千禧年代起急速冒起的話題,原因大概是社交媒體越趨發達,平民明星偶像化,同時沒有骨氣的男人愈來愈多。不過這篇文章不是想探討現在服兵役盛行的慘況,反而想說說那些似是(兵)而非(兵)的悲慘故事。       一天,他遇上了她。女生在男生的眼中是多麼美好的存在,善良、正直而且平易近人。慢慢地,他嘗試主動打開話題,他們漸漸無所不談,什麼明星是非、貓狗影片、世界盃、對未來的期盼、家人等等都成為了他們的談資。理所當然地,他愛上了她。隨著感情的升溫,男生的感情難免在言談之間或多或少暴露出來,而女生亦開始察覺到,但是她對他沒有興趣。該怎樣才好?冷處理大概是最好的方法吧,於是「55」「好呀」「Good!」取代了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彙。男生發覺形勢不對,也猜到女生猜到他的心思,於是只好自動棄權。然而女生又覺得做不成情侶也可以做好朋友,畢竟大家也聊得愉快,於是在隔一段時間後又「Hi?」了他一下。自以為「皮已收」的男生竟又看到了復活的希望,於是比以前更進取地和她聊,生怕機會再一次溜走。女生又發覺他對自己的感情根本沒冷卻,和想像的相差甚遠,於是她再一次把冷水淋到他的頭上,或是直接派發「好人卡」了事。上述的步驟幸運的重複一次,不幸的重複四、五次。       這不是單獨個案,而是在我身旁多次發生的事件,具體情節或有不同但殊途同歸。       這些個案的男女主角我都有幸認識,所以可以說說他們的反應:男的會說「屌 死仆街港女 玩鳩我感情晒鳩我時間」「你老味 冇心發展就咪撚拖住我啦 想收我做兵呀」「你對我冇意思搵我嚟把撚呀」,總之句子中肯定包含粗口;女的會說「吓 我根本都冇嗰種意思 佢自作多情咗」「咁男女都可以有純友誼架姐 世界唔係男就係女」「傾得埋咪繼續傾囉 唉最多以後避忌吓」。       這些回應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又一例證。       男人的思維是直線的:回覆我訊息=有機會,不回覆=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沒想到這個世界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沒想到回覆你也未必等於有意思。男性的思維大家都能明白,作為男人的我也是清楚了解,難道心儀的女生找我談天,我不理睬她嗎?當然不會(懂玩什麼忽冷忽熱戰術的請離開)。同理,你可以在YouTube上搜尋各種街訪,大部份男生都認為男女之間並不存在純友誼(我認為是存在的)。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