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音樂台】論musicianship


         什麼是musicianship?有人把這個字翻譯成「音樂才能」或「音樂技巧」,我覺得不太準確,中文也沒有完全對應的字詞。我認為這個字最接近原意的翻譯是「音樂修養」。在足球圈子裏,某些球員會被評為很有「球味」,大概也是相近的意思。這個抽象的概念,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據非正式統計,香港擁有八級鋼琴證書的人口比例是世界最高的。如果這是事實,我一點也不意外 - 全世界應該只有香港不把八級鋼琴資格的當成什麼一回事。學校面試時拿出ABRSM的沙紙有用嗎?對不起,沒有,那怕你是pass with distinction。你最基本也得精通鋼琴加一種冷門樂器,什麼排簫低音號之類沒有什麼人懂甚至見過的最好。那還不是大學音樂系面試,只是小學的而已。

      香港最可悲的是,懂得玩樂器的人很多,但有musicianship的很少。

      香港的小孩很早便接觸樂器,他們自己感興趣而主動要求學習的始終是少數,大部分坐在琴房裡的都是被父母強迫的。他們大多都很聰明(香港人平均智商好像是全球最高的吧),5歲5級、8歲8級的人大有人在。他們十分熟練考試的那幾首練習曲,能一音不差地彈奏出來,那些什麼arpeggios更是不在話下,合上眼來也行,拜年時在各路親戚面前炫技一番肯定能收穫數言讚美。但是如果某姨媽姑姐心血來潮叫他彈彈《財神到》或者《River flows in you》,他們只能搖搖頭表示「冇練過呀 唔識彈」。為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歌曲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也不知道樂理的規律。他們本質上和裝在會所大廳鋼琴裡的電腦演奏器一樣,輸入了某首歌的程式可彈演奏出來,沒有輸入過的彈不了。這些「懂」樂器的人很難說他有musicianship。

       要談musicianship,最基本的是對樂理有足夠的理解並能確保音符的準確度,可以按照樂譜正確地彈奏各種歌曲。然後是高級一層的三種元素:空間感知、音色和力度。

      空間感知是指樂器和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舉例說,我以鼓手的身份在一個小禮堂參與樂隊演出,我的鼓聲會否蓋過了結他的聲音?或是擊打的力度不足,使後排聽眾聽不清楚?和牆壁之間的距離是否恰當,會不會出現回音過大的問題?如果我作為小提琴手在芭蕾舞室演奏,平滑的玻璃鏡面會否讓出來的效果過於刺耳?這些都是每一個玩樂器的人需要思考的問題,音色亦然。對彈結他的人來說,結他不同的木質和弦線可以產生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撥弦和按弦方式亦能帶來不同的效果。除此以外,還可以使用各種合成器(synthesizer)和效果器(effects unit)豐富音色。樂手除了負責演出,還肩負著做出「最佳選擇」的責任。力度是指彈奏者對強弱和表情記號的詮釋。他不一定需要完全跟隨譜曲者的指示,否則世界上所有鋼琴家的演出均是一式一樣的了。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彈奏者可以自行決定強弱的程度和節奏,用別人的作品講自己的故事,這也是出色音樂家所具有的能力。

      如果一個玩樂器的人彈奏技巧純熟,但是沒有上段所說的幾種東西,出來的效果會是如何?大家可以在YouTube上搜尋「陳雋鶱」聽聽他在商場的鋼琴演出,這人正是沒有musicianship的最佳例子。他從小到大彈琴彈了二十多年,並曾在加拿大和香港中文大學修讀音樂課程,現在當了某音樂學院的古典演奏系導師,還有一個「鋼琴王子」的稱號。光看這些,他演奏的琴聲應該很動聽吧?對不起,我完全不覺得動聽,他的演出使我十分質疑他的音樂素養;再「串」一點地說,認同他演奏方式的人恐怕音樂素養亦有限。以他為他人伴奏《富士山下》為例 (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4JQr145kTM),他把所有反musicianship的行為都做齊了:1)對歌曲沒有足夠的理解和思考 —《富士山下》的曲調和歌詞是哀怨且淒涼的,他卻彈奏得龍飛鳳舞,下手的一剎那已註定fail。當然他可以說這是改編版,但是改編也得符合原來的意境,且聽聽李克勤版本的編曲也不敢脫離本意改成《小蘋果》的風格;2)喧賓奪主 — 伴奏的請謹記著「伴」字,「妹仔」是永遠不應「大過主人婆」的,他正是缺乏上文提及的空間感知能力;3)錯誤的音色、速度和力度 — 從片段中,大家應能聽得出歌手是很辛苦的,因為他需要「追歌」,遷就不當的拍子和節奏,那位可憐的人兄還需要把歌詞喊出來,因為他彈得愈來愈起勁,完全沒有理會琴聲把人聲完全遮蓋的問題。其實還有4)的,就是他彈前奏「演嘢」的時候明顯地彈錯了幾個音符,我稱之為「柒」。我把他在不同商場演奏《富士山下》的片段都聽了一次,發現他每一次均會在那個位置彈錯音符,看來不是一時失手。如果這是鋼琴考試而我是考官,我想我會在他彈至一半時把他叫停,然後直接叫他piss off。真的,他不是在彈鋼琴,是在敲打琴鍵,對我來說是對澤日生曲子的強姦。最奇怪的是這樣的「鋼琴家」竟然還受到香港人的追捧、當導師,大概家長覺得孩子如果能像他般敲打琴鍵「巧威威」吧?如果當真,很難怪香港許多玩樂器的青少年沒有musicianship。他們一輩子也不會真正享受到玩音樂的樂趣,因為樂趣只來自於別人虛榮的讚美。他們從沒有體會過彈奏到一首有共鳴的歌曲的快感,也沒有嘗試過在異國和毫不認識的人一起「jam歌」的滋味,亦永遠不會熟練這種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

      所以,說了這麼久,怎樣才算是有musicianship?除了把陳雋鶱當成反面教材和上述的那些基礎東西,最重要的是對音樂的發自內心的熱愛,加一些感悟和從容。我從來都不喜歡在YouTube上看什麼「震驚十三億人:三歲小孩彈蕭邦《離別曲》」這樣的影片,近來火紅的譚小妹妹亦是。試問一個只有幾歲的小孩,能感悟到多少音符裡包含的情感,更遑論產生共鳴然後重新演繹?如果做不到這樣的過程,你永遠只是一個「按琴鍵的人」而不是「鋼琴家」,只是一個「吐出歌詞的人」而不是「歌唱家」。一個只為追求異性而學音樂的人不會有musicianship,因為音樂對他來說只是工具,沒有火花沒有愛,那又能得到什麼?所以我一直鼓勵初學鋼琴的人先彈自己喜歡的流行曲。有了感情,musicianship便有了根基,這比一切都重要。

      我有musicianship嗎?還沒有,正在努力修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