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校園台】大學排名重要嗎?


      上一篇文花了太多篇幅批評QS排名的缺點,弄得最想說的還未說,就是:大學排名重要嗎?

      我的答案是:重要,對學生和學校均十分重要。

      如果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想到跨國公司、甚至投行工作,當然要面對激烈的競爭。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如果求職者數量眾多,以QS/THE排名首50/100/200劃界是最快速的初步篩選方法。如果你在排名高的大學畢業,負責招聘的主管大概會傾向相信你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能力。當然高分低能的例子一定有,但畢竟是少數。如果主管根本不了解你的大學,大多都是直接Google其排名,高的話心裡應會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舉個例子,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在香港聽過的人不多,但它在2018的QS排行榜排名20,僅次於排第19的長春藤名校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大學,國際關係和政治及公共行政科系更長年排於世界首十名,如果你應徵的是一所公共政策研究所,這樣的學歷肯定讓你或多或少加一些分。

     讓我再舉一個例子。香港近幾年不少年輕人均有移民的念頭,如果覺得英美澳加等國移民門欖太高,可以考慮一下荷蘭。荷蘭政府近年欲大力招攬高學歷新移民,早前便推出了高學歷技術移民計劃(link:https://ind.nl/en/work/Pages/Looking-for-a-job-after-study-promotion-or-research.aspx),全球合資格人士均可申請。有趣的是這項計劃有一項要求:申請者曾就讀的大學須在QS、THE或ARWU三個排行榜首200名內,或是學科於學科排行榜的200名以內。所以如果你就讀港中科城理的其中一間,恭喜你符合資格;但如果你讀浸嶺教的其中一所,又不是有排名的強勢科目(如浸大傳理),恐怕只能望門興嘆,什麼公樹珠恒的更是想都不用想。這擺明是荷蘭當局赤裸裸的排名歧視,但世界就是這麼殘酷。說真的,如果我是荷蘭當局的官員,我也想招攬一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精英多於一個畢業於菲律賓xxx大學、蔡思貝之流的「人才」。其實不只是荷蘭這樣玩,香港也是的。香港入境處推出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裡有一加分項,為「如學士或以上程度的學位是由國際認可的著名院校頒授,可額外獲得分數」,所謂的「著名院校」是指四大大學排行榜內首100所的大學/院校,符合資格加30分(最低及格分數為80分),合資格的申請者可謂「贏在起跑線」。說大學排行榜一點也不重要的,too simple always naive。

       在大學排行榜上力爭上游已是全世界各國大學和政府的普遍共識。中國大陸的「211」「985」工程、台灣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和日本的「超級全球大學」計劃都是要國際化、搞科研的例子,連高傲的德意志民族也不能免俗地搞了個「德國精英大學計劃(Exzellenzinitiative)」,說穿了就是要把排名推上去。在今時今日還持「大學排名不重要」論的大學恐怕少之又少,中大是其中之一。沈祖堯層多次表示大學排名不是一切,「而是作為一個參考,我們可能是在世界前一百名還是前五十名,那就夠了」,但在不進則退的激烈競爭下,如何能確保五年後十年後還能保持現在還過得去的排名?大學排名就像金錢,當然不是萬能,但也不能不追求吧?沒有好的世界排名,如何吸引其他國家的優秀學生?如何與頂尖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在全球化的年代人才迅速而廣泛地流動,如何保持學生於世界範圍內的就業競爭力?不知是巧合還是政策使然,中大近年的排名有下跌趨勢:2016年QS排行榜跌出50名外,QS亞洲大學排行榜由2015年第6位跌至2016年的第8位,首次被城大超越成為了學生熱話;2016年的THE排名更是跌至第138位,幸好今年有止跌回升之勢。同為「CU」的城大野心勃勃,雖然短時間内的風評難以超越中大,但排名升高的「馬太效應」更能容易吸引優秀的學生和學者。城大的野心可以體現在不顧政府反對,自行成立獸醫學系並開設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又斥資5.5億直接購買商場作動物醫學院診所;此外還能與康奈爾大學(動物醫學科於QS排名全球第2)簽訂十年合作計劃,學生有望在該校就讀一學年學習頂尖技術。在可見的未來,城大的世界排名應該還會節節上升,十至二十年內成為「新三大」真不是天方夜譚。想當年「二大」在香港有著絕對的優勢,也想不到科大會如此迅速地崛起,今天已經能和兩校一較高下,什麼「攞錢買人」的批評已不復見。不久後上任的新中大校長應仔細思考未來的發展路向,保存人文精神的同時也重視排名,不要落於人後。

       作為一個讀文科的學生,打完上文後我也覺得自己挺功利的,但也沒有什麼辦法,想要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又不想遵循遊戲規則實在太困難。也許在香港五十年後變回小漁村,這個浮躁的地方才有希望辦一所真正不追求排名的文理學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