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8 起發佈的文章

【學術台】故說八道的彭捷 - 駁斥《兩性經濟不平等》一文

      早前在立場新聞網頁看到一篇文章,是彭捷所寫的 《男女還不夠平等嗎?女性主義還要求什麼?(上篇):兩性經濟不平等》 ,閱後覺得文章充滿似是而非的觀點,遺害甚深,所以撰寫此文反駁其謬誤。       我特意Google了作者彭捷的資料背景,結果是「冇人識你呀」,不過從她(他)所撰寫的文章所看,可以合理推斷她是一名熱愛哲學的女性,同時支持女性(或女權/性別平權)主義。對我來說,哲學和性別研究都應是非常嚴謹的學科,如果只用自己的意願把觀點和支撐的數據扭曲以自圓其說,那便會是一些非常危險的「偽辯證」,而彭捷所犯的錯誤便是用女權視角將大部分問題歸因於性別。簡單來說,她不是笨便是奸。       進入正題,她的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什麼?如果大家不想按進上面鏈結讓她賺到點擊率的話也可直接閱讀此文,我將逐點反駁她在文中建構的論點: 1)兩性月入中位數差異相差達 33.3% ,香港男性平均每月比女性多賺 6,000 元,而且過去十年間男女月中位數入息差距不斷擴大。另外, 若以收入劃分,月入 5,000 元或以下的女性較男士多出一倍,且這情況 20 年來並未改善。       不知道大家在中學數學課有沒有學過「misuse of statistics」?這段文字便是例子之一。驟眼看來,「香港男性平均每月比女性多賺 6,000 元」這樣的句子立刻能觸發一些女權主義者的怒火,然後口裡便是條件反射式的「女人被壓迫!」「封建社會遺毒!」。但是當比較兩個性別的收入時,有沒有考慮兩性之間在工時、工種、勞動程度、生產力等各方面的差異?如果沒有,那便不是一組科學的對照數據,沒有任何引用的價值。彭捷於敘述論點之初便首先引用這樣的問題數據嘗試定下基調,潛移默化讀者「女人受不公平待遇」,其心可誅。回到論點本身,我想嘗試解釋「過去十年間男女月中位數入息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建築業的興旺。2007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拍板通過《十大建設計劃》,西九文化區、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均於近十年正式上馬,男人主導的建造業自然成為最大贏家。各工程公司需要大量高低級建造從業員(工程師、測量員、建築工人),人力資源競爭激烈,從而拉高了他們本來就相當不錯的薪酬水平。你可能會問,建造業平均薪酬這麼高合理嗎?相當合理。以建築工人為例,他們不僅需要體力勞動、日曬雨淋,還得承受工業意外的風險,可謂真正的

【感情台】談「港女」的港女(一)

我曾經是一個忠實的港女打手。 港女有什麼不好?我以前也想不到怎樣回答。幸運地,我在中學時期沒有遇上很「港女」的港女。所以當我第一年在澳洲讀書,有位新加坡來的同學問我到底港女是一種怎樣的生物時,我回答他「幾好呀 唔扮嘢 獨立自主 我幾鍾意」。 我本以為我一直會是港女的打手,但是很遺憾地,我沒有。在三年之間,我接觸過的各路女孩讓我的看法產生了180度的轉變。 你知道我是時候要開始說故事了。 為免身旁有人對號入座,我用英文字母代表人物就好了,反正「戀生花也是你 風之紗也是你」。 我在寒假回港「炒散」的時候遇上一個女孩名為A。A的樣貌談不上醜,但也不會是大家眼中的女神,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女孩。起初只是和她禮貌地寒暄數句,後來聽說她在大學主修的是音樂,話題便多了起來。臨別的那天,我們交換了Facebook,然後又在Messenger上聊了兩個星期,接下來便是很自然的晚飯邀約。晚飯的氣氛相當不錯,飯後我載她到西貢兜風談天說地,還像遊客般在海旁拍了張合照,然後到大圍吃了個夜宵。當我把合照放到「圍內兄弟whatsapp柒頭group」的時候,那幫傢伙紛紛說「你咁都唔得米就退谷啦 唔好影衰我哋」「實食冇黐牙啦」「毒撚終於要脫毒了 嗚呀」。是的,我當時也是這樣認為。接下來,我們約定互寄明信片。她收到我的,我卻收不到她的,當時我還天真得以為她的那張寄丟了。後來吧,十一月我放暑假回港,我很自然的又找她吃飯,她說「好呀 不過等我十二月考埋個試先」。我十二月再約?「十九或者二十號都得呀」。我十二月十五號的時候再問?沒有反應,即使她在線上。到了農曆新年的時候,信息終於被閱讀了! 近來她又開始讚好我的帖子。 其實你覺得我不適合你的話,可以說出來的,不用怕不好意思然後說ok但事實上又不ok的。惱羞成怒嗎?不是。簡單來說,就是非誠勿擾而已。 B是一名朋友介紹的港女。朋友說「橫掂佢而家單身想識仔 你同佢大家條件都唔錯 試吓接觸吓啦」。於是在某個刮著狂風的夜晚,我和B在Whatsapp上開始了對話。在客氣客氣數句以後,她「直入我中路」,問了個很尖銳的問題:「點解你想攞我contact?」 硬膠,梗係睇過你張相覺得你個樣ok、打探到其他條件正正常常先搵你啦,唔通你想我答「心靈感應到大家時辰八字都幾夾呀」咁咩? 我「轉身射個三分波」,回答她「聽講你讀哲學 我諗你一定係一

【講故台】聖誕卡

(一) 王子傑: 嗱,我真係好尊重你的,響你全朵而唔直接叫你柒頭傑。坦白講,我諗咗好耐到底寫咩好,因為平時有咩心底話都講過晒啦。 雖然你條友越來越毒,但係永遠係我中學最老死嘅朋友嚟。多謝你平時成日聽我喺度吠,講埋啲煩膠情情塔塔嘅嘢。雖然最尾都係追唔到佢(可能係你呢個軍師累事lol),不過都真係多謝你俾咗咁多意見我,兄弟嘅嘢大家心照啦,太肉麻嘅嘢就唔寫出嚟喇哈哈。 其實同你經歷過嘅嘢又點止咁少!雖然我哋中四開始唔同班,但econ堂坐大家隔籬都冇咩分別啦,喺度特別鳴謝你無私咁提供大量燈塔notes,DSE有星一定請你食飯,立此為證! 講返你,唉咁多女唔揀,係都要向難度挑戰,不過我理解嘅,又靚性格又好嘅女仔有邊個唔想溝。其實呢排聽你講,我又唔覺得冇機會,佢真係唔想理你嘅就唔會成日同你傾計又單獨同你去踩單車啦,是咪先?溝女都不外乎嗰幾樣嘢嘅姐,膽大心細面皮厚,雖然你只係得心細而面皮薄過紙皮,但真心你係有條件嘅,嘗試吓用你嘅誠意感動佢啦,我估佢呢啲好女仔可能細膽啲,你唔做主動就碌柒㗎喇。一句講晒,加油啦又開追悼會,你而家溝女咁嘅節奏真係死得,加把勁吧,當然唔好唔記得溫書,仲有三個月就考DSE了,希望大家mat屎同英文都有5,一齊入到中大! p.s. 好耐無寫過咁多字,證明你地位崇高 柒明 2017冬 (二) To 王子 prince: MERRY CHRISTMAS!! 其實呢我記得我地中一係同班 雖然唔熟haha 到上年中五又同班先發現你做左王子lolll 其實你話你識寫歌編曲作詞果陣真係嚇親 真係好勁!!!雖然我都有彈下琴 但係當然無你咁勁啦 你話你d chord係撞出泥果下我真係好葡萄 點解我諗唔到架!嬲!總之你真係西利啦 跟住唱歌都好聽 singcon唱騷靈情歌真係拍得住原版 係抵你攞冠軍ge btw你踢波都勁 果次(好似係班際比賽)入波我同阿wing尖叫左出聲俾啲人望住 笑死lol Anyway雖然都就畢業啦 但係唔代表關係一定要完結ge 得閒搵我食飯又好玩音樂又好 我都無任歡迎架 講真架!最後DSE都要加油呀 雖然睇你成績入大學應該無問題 但唔好咁自滿 我地要一齊入中大讀journal!同你勾手指尾 聖誕快樂 新年快樂! Yan 2017 (三) My Ro

【吹水台】Instagram七講

(一) Instagram是毒品,是精神鴉片。 它很容易使人沉迷,毒性比Facebook和Snapchat高得多。 在這個年代,Facebook早已淪為「老嘢先會用」的新聞平台(不是社交平台)。Facebook很難讓你沉迷,即使是在十年八年前也好,始終文字較多,看久了總會覺得厭倦/疲倦,too long didn't read。Snapchat嗎?就算你相識滿天下,然後無聊得把所有朋友的故事都回覆一遍,我想你花的時間是有限的,畢竟它本質上只是聊天軟件。但是Instagram分享的是相片和影片,而人對影像總是欠缺抵抗力,因為影像對腦部的刺激是快速而回饋性強的。所以,我們很少看到小孩沉迷看書,卻經常看到他們目不轉睛盯著閃動的屏幕;這方面,大人真的和小孩沒什麼分別。 雖然不是Instagram本身的錯,但是這個軟件確實時時刻刻在誘導用家重回口腔期的滿足層次 。 (二) 對於在Instagram上unfollow我的人,我通常會毫不猶疑地unfollow他們。 為此,我還特意安裝了一個第三方的追蹤app,誰人把我unfollow都知得一清二楚。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我是「方丈」,或者取笑我「玩Instagram玩到咁上心 仲衰過啲港女」,我卻不這樣認為。我不是著緊那三數個「粉絲」的數目,反正follower多一百數十個也不能換錢/賣廣告。重點是,到底誰unfollow了我? 對我來說,unfollow一個人等同Facebook和Whatsapp的「封鎖」,代表你以後再也不想了解這個人,或是讓那人出現在你的生活裡,簡單來說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斷交」,人與人之間的「絕交」。如果某人都決意要和你絕交了,你還懵然不知的嘗試和那人建立更親密更深厚的關係,是不是很傻?把你的真心好意交給下一個有緣人吧。當然我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過於「煩膠」、無意中開罪了那人或是經常開帖子散發負能量(我沒有),如果你確認問題不在自己身上,安心地把那人unfollow吧。 那些把我unfollow了的人,然後還在生活中對我寒喧問暖、假裝友善的,真虛偽。 (三) 請「女神」們不要在Instagram上賣廣告。 不知是哪個marketing天才首先想到讓Instagram的「女神」們賣廣告?不過不意外

【影視台】狄西嘉如何在《單車竊賊》中表達所思所想?

(含劇透)       首先在開首說明,這篇不太算是影評,正確來說更像是技術分析的文章(不知這樣說有沒有抬高自己),反正這部電影的影評Google一下到處都是,那我就不寫重複的東西了。      《單車竊賊》(Ladri di biciclette,又譯《單車失竊記》、《偷自行車的人》)是意大利導演維多里奧·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1948年的作品。作為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在藝術層面和票房收入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視為史上最佳電影之一。作為二戰後意大利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o)的代表作,《單車竊賊》透徹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意大利社會的境況。下文我將會嘗試分析狄西嘉如何在《單車竊賊》中利用電影攝製技巧表達主題和其所思所想。       據狄西嘉本人所說,電影就是把「現實轉化為詩意」的藝術。所以,他拍電影的主旨就是「求真」和「貼地」,這正是意大利新寫實主義的精髓。根據巴黎周刊(Paris Journal)1952年的文章「關於新寫實主義的十點(Ten Points of Neorealism)」,一部新寫實主義電影應該包含以下元素:一個想要表達的訊息;由真實事件串連而成的大綱;「群眾感(a sense of the masses)」;真實的演員(非專業的)和燈光;不使用廠景拍攝。比對之下,《單車竊賊》符合了上述各項特徵:       選角方面,狄西嘉堅拒製片人大衛·賽茲尼克(David Selznick)讓卡利·格蘭(Cary Grant)擔綱演出的要求,甚至因此失去了賽茲尼克金錢上的支持。狄西嘉選擇讓工廠工人林伯圖·馬治奧蘭尼(Lamberto Maggiorani)擔任男主角Antonio Ricci,另一名沒有演出經驗的小孩恩素·史達奧拿(Enzo Staiola)則扮演他的兒子Bruno。在電影中,他們的演出可說是入木三分:單車被賊人偷走的一刻,Antonio起初只是發呆盯著賊人看,過了幾秒才驚覺自己單車被盜;在河岸附近尋找老人時,Antonio的步伐顯得緩慢而乏力。馬治奧蘭尼對這些動作的神髓拿捏得相當到位 —— 也許他根本不是在演戲,而是真實地「做自己」而已。憑著男主角對角色設定的出色揣摩,狄西嘉保留了對質樸的追求,同時刻劃出貧窮對普通人在神態、行為和思想上的影響。       其次,是燈光設計。四五

【講故台】富士山下

清晨五時,東京灣尚未破曉。很想在飛機上睡個好覺,但事與願違,只好靜悄悄拉起少許擋簾看著窗外發呆。如果飛機朝東北飛,我猜那裡大概是離東京不遠的川崎。燈是白的、黃的、失焦的,各種色調在我渾沌的眼睛看來又顯得更深了一些。 輪胎與跑道摩擦,傳來巨大的「轟隆」聲,我就這樣降落在日本。羽田,多漂亮的名字,或有燕子翩翩起舞的輕盈,或有農民世代耕作的沉實,很有大和的感覺。拿了行李,過了關,坐上單軌列車,開始描繪這個城市給我的第一印象:高樓、熙來攘往的街道、排著隊等待穿越十字路口的小客車,和香港沒什麼分別。但是,這裡的冬天會下雪。電車慢慢沿著鐵軌前行,雪悄悄灑落大地,一片一片的,純白無瑕的。我步出車廂,雪花就在我踏上月台的瞬間落在髮上,數秒後又化於無形。 築地市場開始在我面前展示東京與別不同的一面。魚腥味、叫賣聲和擠得要死的小巷,與我想像中日本的社會文化相當不搭,不過倒也是充滿異趣的體驗。福至心靈,我在一間名為「大江戶」的小店前停下腳步。板板橙黃色的海膽甚是吸引,我實在把持不住,進內點了一客三千日圓的海膽定食。鮮甜的海膽和舌頭接觸的一剎那,忘掉天地,彷彿也想不起自己,今次來東京的目的都被拋諸腦後 —— 村上春樹筆下的「小確幸」,大概就是這種意思吧? 列車又徐徐在黑暗的隧道中移動。前幾天看了套 Discovery Channel 製作的紀錄片,講述奧姆真理教的五名成員在東京地鐵車廂中施放沙林毒氣。二十多年前發生的事已是遙遠的過去,在我記憶中卻又歷歷在目,奇怪得很。想起如果我就在這刻、就在往與她見面的途中吸入毒氣,咳嗽、抽搐、倒在地上慢慢死去,不知她會有什麼反應?她會很「日本人式」地在那裡等著不敢失約直到太陽下山,還是在看過戶外大屏幕的現場新聞報導後瞬即心急如焚地攔下計程車,讓司機風馳電掣到距離霞關駅最接近的醫院,然後於「救急救命室」內邊發了瘋似地奔跑邊叫喚我的名字?可能性應該不大 ——  她身形嬌小、說話溫柔,在我印象中是個典型的「大和撫子」, 「大和撫子」又 怎會作有失儀態的事情? 從新宿站外看到她的第一刻起,沙漏便開始翻轉計時,時限為三天。她的名字是高橋櫻木,我習慣以 Saki 稱呼她,簡單直接又不失親切感,雖然我不清楚這種親切感是不是她想要的。如何結識的?就是在英國讀大學的時候青春的血液在沸騰,然後拿出了不知從哪裡來的勇氣和鄰座的日本女孩「搭訕」,

【講故台】明白

我們大概不會再相擁了吧? 三十八度,這是我的體溫和室外的氣溫。 「你睇落好似病病哋咁喎,冇事呀嘛?」 「冇事冇事,係喺出面曬到有啲熱。」 因為我說了第一個謊言,所以一發不可收拾。 --------------- 你不覺得有些事、有些人,差不多就可以了? 那藍白黃的排球像顆炮彈,鏗鏘有力、不偏不倚地剛剛好落在界內。 「李瑋雯好波!」 然後包圍著我的女觀眾們向我投來打量的目光。 休息時間,我遞給她一瓶剛從自動販賣機買來的寶礦力。 「加油!係咪好爽好冰涼?」 「係,多謝晒,不過你唔了解我口味囉。」 「咩呀?」 「寶礦力都可以嘅,但我鍾意飲紅牛多啲。」 --------------- 愚蠢的人總會做愚蠢的事,是嗎? 「啲書咁重,我幫你托返屋企啦。」 「點好意思呀,要你咁辛苦!」 七月,天空藍得沒有一片雲。巴士到總站了,但還未到她的家。我把十四本形狀顏色大小各異的課本扛在肩膊上,慢慢沿著斜路往山上走。她沒說什麼,嘴角微彎,雙手交叉放在屁股後,像個「行咇」的保安員。 然後電話鈴聲響起。「因世上的至愛,是不計較條件,誰又可清楚看......」 「做咩唔聽電話?」 「因為我想聽歌。」 --------------- 我送你離開,天涯之外,你是否還在? 「其實你使咩嚟送機啫,電話講句一路順風咪得囉。」你偷笑。 「係一路逆風,逆風嘅話飛機起飛同降落會順利啲。」 拿了登機證,行李寄了艙,是時候說些什麼。 「遊玩時開心一點不必掛念我。」 「我沒有我沒有沒有。」你偷笑。 「從前沒講今次要說多謝你,我有你給的愛因而完全。」 「風花雪月不肯等人,要獻便獻吻?」 吻了。 --------------- 將來的問題,是不是應該將來才回答? 「第時我哋老咗,變咗廢老點算?」 「點廢法?」 「糖尿呀心臟病呀跛腳呀,行出街都會俾人嫌阻定嗰啲。」 「行公園可以嘅。如果到時我跛手你跛腳,我咪孭住你行囉。」 「好,走數正仆街呀。」 --------------- 我和你一起花掉的時間,是虛度了光陰還是製造了回憶? 晚上十時的星巴克。 「先生小姐,唔好意思,我哋要收舖喇。」 「好。」 只有兩個人走的路,都是小徑。 「點解蘇格蘭想

【學術台】淺談建築與政治文化的千絲萬縷:北京和香港

      如果你到中國大陸旅遊,不時會發現一些風格混雜的火車站、住宅、會所。這些建築往往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但你未必能說出個所然來。這種奇怪感覺的由來是什麼?       中國自1978年起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到了九十年代已有不少商人累積一定資產。伴隨住房商品化制度的實行,這幫商人把不少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開始大興土木。但他們往往缺乏有關經驗和技術,香港地產商便成為了他們的合作和參照對象,於是李氏郭氏家族等人便把香港的那一套搬到大陸。問題來了:為什麼九十年代落成的中環建築給人一種高科技、現代化的感覺,同時期由香港人新建的北京建築卻顯得不倫不類?原來這是一場包含政治元素的中西文化衝突。       八十年代的中國的開放程度可能超乎大家的想像。那時候的中國並不抗拒西方文化,亦未有影視文化審查,在封閉共產政權下生活了數十年的中國民眾首次接觸到西方的娛樂、社會和建築文化。對他們來說,西方的事物「高端大氣上檔次」,那些樣板戲、紅歌和傳統建築實在欠缺吸引力,於是中國曾經有一段急速西洋化的時期。但是當民眾開始要求「第五個現代化」,中共開始有所顧忌。後來「六四」事件發生,這不僅成為近代中國政治的轉捩點,也是開放社會文化的轉捩點:中共把西方政治和西方文化掛勾,要限制其擴展並加以警惕,從而避免發生第二次「六四」。所以,中共政府一夜之間改變了對西方事物(包括建築風格)的取態。當九十年代李兆基進軍大陸,他手下的建築師顯然缺乏政治敏感度,在北京長安街以東這個富有政治意味、「對國內民眾和國外友人」的「展示窗口」建了一棟相當西化的恆基中心:大面積玻璃窗、綠色四角錐塔尖式屋頂、屋頂的時鐘,有些許上海外灘建築的神韻。這棟建築剛落成便引起眾多官員和建築師的批評,認為它「過於西化」、「包含文化殖民主義」,此外還破壞了京城的古都風貌和整體規劃(當時是市內的高樓)。對中共政權來說,建築物(至少在北京的)代表一種隱含的國家意識形態,同時象徵民族主義和文化精神。當香港地產商開始了解「建築服務政治」的方針,一些「妥協式」的建築物便成為了主流,例如1997年建成的新東安市場。這座市場坐落王府井大街,樓高十數層,儘管外牆仍是以西式的啡黃階磚為主,但是屋頂卻是非常傳統的中式瓦片大屋簷,以配合在於時任北京市市長陳希同提出的「奪回古都風貌」運動。陳認為古都應該要有古都的風味,西式建築和高樓大廈與故宮顯然並不相容,

【財經台】談理財(下)

      上篇講述了我對「開源」和「節流」的見解,不過讀起來好像有點虛,這篇我嘗試寫十條關於日常理財的心得,分為「思維」和「實踐」兩部分: 思維: 1)適當借貸 我身邊有友人對借貸相當反感,總是認為「爭人錢周身痕」。開罪說句,這是「窮人思維」。我不是說自己很富有什麼什麼,而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害怕借錢?如果你的投資收益比貸款利息還要高,那不是無中生利嗎?學資處的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便是最佳例子:不設入息和資產審查,年利率僅為1.132%,即使我有能力付清學費也一定會「借盡」,為什麼?這個年利率簡直是政府派錢。當你借得四萬元,然後把全部錢買入零風險的iBond(零風險是因為我問政府借錢買政府產品,左手交右手),假設回報率為2.1%,每年政府便送了差不多四百元給你花,躺著賺錢,世界還有比這更好的事情嗎?我這裡只是舉例說明,如果借貸的本金更大或回報更高,收益肯定不止此數。同理,有些人借了錢經常想趕忙把債務還清,同樣也是愚蠢的想法。如果你有能力還款,且借款的利率比市面上低風險投資產品的回報更低,你完全應該用錢生錢,根本不用為健康的借貸煩惱。 2)盡量降低閒錢比率 承上條,資金的運用調配是理財的一個重要課題。錢全部拿了去投資,緊急要用錢時卻有一堆「蟹貨」在手當然不理想;但是讓太多閒錢放在銀行戶口裡收取0.01%的年利息也不是明智的選擇。個人認為,應急錢相當於三個月的生活開銷左右便已足夠(要供樓的另算),要是你失業後一個月也找不到工作,先到KFC大快活做些兼職賺取基本開銷即可,所謂「馬死落地行」,幹一兩個月也沒什麼所謂。如果你擁有一定的資產(例如一百萬左右),過多的閒錢會造成相當的浪費,影響整體回報收益。香港是一個通脹社會,錢放在銀行或枕頭下只會不斷地貶值(如果你在日本生活那或許不同)。當然,這個閒錢的比率應該是多少,很難一概而論,我認為不應超過總資產的5%,除了一種情況:你預期未來市況向下,將會有優質資產以低價拋售,你便可以適量套現手上資產,靜候入市時機。 3)年輕時加大自己投資 有很多年輕人在讀大學時努力做兼職賺錢,好像不做些什麼便會被人批鬥一樣。如果家裡沒錢那沒辦法,但是出身中產家庭不愁生活那些人都要「跟風」證明自己,到底有何意義?到了畢業出來工作,他們會發現幾年來兼職賺到的錢只不過等於三兩個月的全職薪金,失去的卻是最寶貴的青春歲月。十八

【財經台】談理財(上)

      理財,顧名思義就是打理你的財富,目的是什麼?對我來說是讓財富增值,達致財務自由。理財來說,不外乎「開源」「節流」兩種,這篇文章就談談我對開源節流的看法。       先談節流。首先,節流的方法有很多種,不要用那些傷害身體的方法,例如每天把即食麵當飯吃。撇除「對身體不好」這樣虛浮的字眼,這些行為其實是在透支健康,而健康是最昂貴的東西 - 不少人因為一場大病而傾家蕩產,由「中產」變「無產」卻也無可奈何 ( 如果連父母都得把棺材本拿給你治病便是「冚家剷」 ), 難道真的讓「人在天堂 錢在銀行」嗎?謹記,理財看的是長線,短視的人是不會成功的。所以近年社會經常有言論鼓吹年輕人當地盤工人,真是「精人出口 笨人出手」 - 沒錯,誰都知道當「職安真漢子」賺的錢不少,但是這行業有三個壞處:一,能否開工很視乎政府整體政策和整體經濟環境(土木工程的人士亦然),現時十大基建快要竣工接近「水尾」,前景不樂觀;二,地盤工作的風險很高,光是死法也有千百種,如果「有錢冇命享」有何意義?三,日曬雨淋,對身體當然不好,到年老又要拿錢出來治病,隨時「嘔突」。所以精明的香港人普遍不願做地盤工,當然有其原因,理財要掌握的知識也是同樣的:對事物有充分的認識,不要「賺頭蝕尾」。       我其中一種嗜好是閒來無事到圖書館打轉閱讀各類書籍 ,理財的書算起來看了不少。很多理財書籍均會提及一些儲錢大法,例如「365儲錢計劃」:第一天儲一元,第二天儲兩元,第三百六十五天儲三百六十五元,如此類推;這計劃還有一些變種,例如第一週儲五十元、第二週儲一百元的「52 Week Money Challenge」。我想說的是:這是垃圾。提出這些方法的理財專家,不,不要以為我針對你,我是說,這些方法都是垃圾,原因在於「得其形不得其法」。你為什麼儲錢?因為你想儲錢,而不是有人用槍指著你的頭強迫你這樣做吧?這些方法正是那把槍。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沒有什麼意義,這不是你的本意。我用感情問題的例子再說明得清楚些:有位失戀的女性朋友和我傾訴,說她「手賤」忍不住Snapchat了前度男友,說自己捨不得,我問她為什麼不封鎖他?她反問我,如果自己對這段感情放不下,即使在電話上封鎖了他,心中卻沒有,那其實有什麼分別?所以,你不是要改變你的儲蓄計劃,而是心態。近來流行「佛系」這個詞語,正適合在理財上運用:讓自己清心寡慾。撇除年紀

【講故台】影子

我媽不知道從哪裡弄到了兩張迪士尼的門票,然後把它們塞到我的手上。 「阿仔,攞去同女朋友玩啦。」 「我講咗幾多次,我冇女呀!」 「啱啦,冇女就要去追,搵個女仔同你去。」 於是我想起你 —— 應該說我只會想起你。 我們相約在迪士尼站出口會合。炎炎夏日,你一身清涼打扮,白背心配襯 搖曳的淺啡長裙,頭上頂著頂花紋綑邊的草帽。 「嚟玩啫,洗唔洗噴香水呀?」 「要呀,玩到出汗臭親你就唔好啦。」 我很討厭那種濃烈的、夜店感覺的氣味,你身上淡淡的花香正好。火車徐徐前行,悶熱的空氣頓時變得涼快。下了車,你嚷著要玩咖啡杯,於是我們走到那圓頂帳幕下排隊,然後登上一個粉紅的杯子。兩雙手臂瘋狂地扭動轉盤,杯子愈轉愈快,你身後的背景漸漸變得模糊,好像只有你存在於我的世界。你咧嘴笑得像個傻瓜,眼睛都成了一條微縫。 「喂唔得,頂唔順,抖抖先!哈哈。」你扶著我的手臂說。 「Hello,你就係Nelson?我係Jane個朋友呀,nice to meet you。」 「係呀,hello!不如我哋去食嘢先?橫掂而家都六點鐘喇。」 「好呀。啊!我知道呢度附近有間食burger嘅,聽講幾好味,不如我哋去試吓?」 「好呀,我仲諗女仔唔鍾意食呢啲添,會整污糟隻手呀嘛。」 「哈哈,我唔係咁港女嘅。去啦!」 我們走進某間裝飾花哨的餐廳。 「嘩,呢度啲嘢食咁鬼貴嘅,食個M記咁嘅餐都成舊水。不如我哋玩完先出去食啦?」 「傻啦,我哋啱啱先入嚟,等到睇埋煙花,出到去都成九點鐘。貴就貴啦,我請你。」 我們最終只點了一個餐,你還堅持要給我五十元,說好女孩不應讓男孩付賬。我們打開盒子,看著小得可憐的漢堡包,相視笑了起來。你徒手把漢堡包撕成不平均的兩半,把大的那份給了我。 「咁杯汽水點呀?」我問。 「我哋一齊飲囉,我唔介意口水嘅。」於是我們共用一支飲管共飲一杯可樂。 「呢度啲包真係唔錯,不過有啲鹹。不如我哋叫啲嘢飲?」我說。 「好呀,唔該!」她放下用紙巾包著的安格斯牛肉漢堡,向侍應揮手示意。「我想要凍檸水,Nelson你呢?」 「我想要雪碧,唔該你。」侍應點過頭後走遠。 「飲汽水我覺得唔多健康,所以不嬲都唔飲嘅。」 「Um......你都啱嘅,不過一次兩次冇所謂啦。」 步出餐廳,熱氣從地面蒸上來。 「不如去聽嗰個咩米奇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