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汽車台】淺談天水圍駕駛與社區規劃


      已經脫離「p牌仔」的身份一個月了,心情興奮。從拿了p牌到現在有一年多,在這段時間我駕車在各號幹線中飛馳,也曾到過西貢、飛鵝山、龍鼓灘等地方感受香港的風情,探索了這個城市人煙稀少的角落。走遍十八區,唯獨天水圍讓我印象深刻。

      我認為天水圍是全香港最難認路/對駕駛者最不友善的社區,簡直是「天水迷城」。為什麼是天水圍呢?這要由它的城市規劃說起。天水圍是一個規劃失敗的社區,坊間已有甚多書籍和文章探討,這裡重點說這些規劃對駕駛者的挑戰:

    1)這是香港少數非station-oriented的社區(不想扮abc但原諒我想不出中文如何表達)。打開Google Map看看,你會發現青衣站就是青衣的市中心和放射點,主要屋苑和社區設施從站的各方向擴散(或者站本來就建在市中心),沙田、尖沙咀、銅鑼灣、馬鞍山亦然。但天水圍是一個特殊例子:它的港鐵站設於天水圍鎮的外圍,屏山甚至比天水圍還要接近天水圍站。站上並沒有附設大型商場,因此沒有大量的人流。若以人流來斷定市中心的位置,那麼嘉湖銀座商場一帶才是真正的市中心,但從天水圍站駕駛到商場最少也得五分鐘(更遑論走路),這造成了港鐵站與市中心/大型商場分離的情況。這對於一個不曾進入過天水圍的駕駛者來說是十分困擾的:吓,我咪係天水圍站囉,揸車入天富苑仲要三個字時間?對,不要以為到了天水圍站就是到了天水圍,其實你沒有。這對一個90年代才建成的新市鎮來說可算是失敗的。

     2)這是一個沒有地標、建築物高度單一化的社區。朗豪坊是旺角的地標,Sogo/維園是銅鑼灣的地標,西貢碼頭是西貢的地標,但天水圍呢?我想不到。如果要區外人提議兩個天水圍的著名景點,大概是屏山天水圍圖書館和濕地公園吧。有趣的是,這兩個地方都不是在嚴格意義的天水圍核心(屏廈路、天影路、天慈路、濕地公園路劃成的區域),若使用這些地方作帶路有誤導之嫌。天水圍是一個很有趣的社區,建築物無論是高度還是顏色都高度相似:三十多層高,灰、白、淺橙、淺藍色,反正我是找不到MegaBox這樣與別不同的一棟建築,這可能跟天水圍大部份是公共屋邨有關吧,安置平民的居所哪還會花心思「整色整水」?大部份天水圍居民都是每天乘西鐵/各種巴士往九龍港島工作,因為天水圍並沒有工廠區,也沒有商業區,只是一個塞滿居民的石屎森林,這進一步加劇了建築物相似的問題:貨倉有高矮外牆之差,商業大廈好歹也有些個別特色。現時全天水圍大概只有嘉湖海逸酒店是以玻璃作外牆,顯得稍為亮眼,不過也是兩棟建築而已。駕駛的人都知道地標對認路的重要性:我看到了xx建築就是到了xx區,然後我便可以轉左向前走。在天水圍,這招是行不通的。

     3)這是一個道路網絡高度相似的社區。若要簡單概括天水圍的道路網絡,我會說是「十字路口」。真的,我懷疑天水圍是全香港最多十字/T字路口的社區。這些路口不僅要分隔車輛和行人,還得遷就輕鐵的行駛,因為這是一個 「輕鐵為主 車輛為次」理念的社區。這對於行人或是駕駛者都不是好事,乘過巴士進出天水圍的應該深有體會。一個優秀的城市規劃應該少用十字路口和交通燈,讓駕駛者主導道路的使用。美國建築師華特·格里芬(Walter Griffin)於設計澳洲首都坎培拉時以中軸線切割城市,並運用大量圓形和六角形作迴旋處,盡量減低交通燈的數量。反面例子則是北京,環狀道路網創造了大量的道路交錯點,使北京成為世界上塞車問題最嚴重的城市之一。話說回來,天水圍只有一個迴旋處而已(不算屋苑內的),可以想像駕駛者要在路口與路口之間耗費耐性;更大問題是相似的建築、相同的路口十分容易迷惑駕駛者,這點在夜間駕駛時更為突顯。早兩個星期與友人夜遊天水圍,只能在一堆天x路裏打轉。認屋邨名嗎?十多個天字頭屋邨,我想你非得在這裡住一年半載才能好好認清。

      要找一些好處,有嗎?有的。幸好天水圍不大,4.3平方公里而已,多走幾次的話路還是能認清的。天水圍不算人多車多,也少了一堆狂躁的紅van司機,無聊遊車河/新手練習駕駛是一流的。如果你有暗戀對象,可以托詞在天水圍迷路,帶她多兜幾個圈多聊幾個話題才回家,也是一種情趣。若真的迷路了怎辦?除了靠Google Map指路,你只需往一個方向一直走,便會到達環繞天水圍的大路,然後路牌會指引你回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