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9 起發佈的文章

【汽車台】中型貨車學車記

(不想看我學車考車心路歷程 只想看技巧心得的可以直接跳到【學車自問自答】部分) 【前傳】 是咁的,我竟然1 take pass了中型貨車,考的還是地獄德士古道路線,所以想寫篇文章給有意報考中型貨車的大家,希望可以讓你們少走些冤枉路。 為什麼有學中型貨車的念頭?我只有私家車自動波(1A)牌,但需要駕駛輕型貨車(2)工作,於是便萌生考貨車的念頭。想著想著,既然打算考牌,為何不乾脆考個中型貨車(18)牌呢?反正中型貨車考試合格可免費加簽輕型貨車牌(本來還有報考重型貨車的打算 後來認為難度太大作罷),於是我找天鼓起勇氣到「堅將」放下五千大元報名。等了一個月左右,那邊打過來說已替我排期在九月三十日考試,現在(八月初)可以找師傅學車。 【學車過程】 打了通電話給那周姓師傅,約好時間便開始學車之旅,第一堂我們約定在荃灣橫龍街避車處等候。上車後,他粗略說了一下怎樣踩極力子便讓我開車,從來沒有接觸過極力子的我當然駕駛得一塌糊塗,過了幾分鐘還死了火。起初他還對我有點耐性,後來死火幾次以後便開始有點不耐煩,我心想「我揸個零鐘就掂嘅話使鬼每次俾五舊幾水你條廢老學車咩」,想著想著,第一堂便這樣過去。我當然沒能在短時間內開竅,所以第二堂也少不了被罵一番。這周姓師傅也搞笑,他罵我的時候比維園阿伯還要凶惡,但罵完以後便用比日本妹還要溫柔的聲音對我說「你下次應該咁呀嘛 知冇」,我也不知道該給他什麼反應。第二堂過去,下車那刻,我才意識到駕駛棍波車比我想像中複雜(後來想起 也可能是被師傅罵到沒有信心),甚至開始有點不想學車的感覺。到了第三堂,我還是未能順利入波轉波,然後經常開「追悼會(意指入了波但是不踩油 汽車因此不停震動)」,他忍不住罵「我教咗咁耐車都未見過有人好似你咁蠢嘅」,我本來想直接下車跟他「開拖」,但是想想自己確實也有點問題,也就作罷。回家以後,我萌生起轉學自動波巴士的念頭,反正「金堅」那邊說可以把餘款轉到其他課程,但是思索一番後還是想繼續下去,「唔學嘅話呢世都唔識、呢世都要俾人笑男人老狗揸住個廢牌㗎喇」,所以最後決定換個師傅試試看。 新的這個師傅姓湯,第一眼看起來比較和善,上車說的一番話讓我稍微安定下來:「師傅我都學過車,都明白你俾人鬧唔好受你先會轉過來,所以我都會盡量教識、教好你,但你自己都要生性,ok?」這樣才是教車的呀!話雖如此,跟他起初的那數堂還是少不免被

【講故台】楓

(上) 「Hi!」 「Hi,我是黃梓楓,大家都叫我Kelvin。」 「我是李思明,叫我阿明就可以了。」 「李思明?是李居明的妹妹嗎?」 「請問,我需要笑嗎?」 「開玩笑而已哈哈,雖然我也知道不好笑。班主任要我好好照顧你,所以有什麼事就跟我說吧。」 「好吧!」 「對呢,你為什麼會搬到香港來?還要現在高中才過來,不怕適應不了嗎?」 「喔,那是因為我爸過來這邊工作,他認為這邊的教育比台灣的要好,所以我就跟他來了。」 「哦,明白!那希望你在這裏過得開心吧!」 「嗯!」 --------------- 體育課過後的班房彌漫男性荷爾蒙混和止汗劑的氣味。 「好臭吧?」我把鼻子塞到衣領內。「真的不好意思。」 「不是呀,還可以吧。」 「你在騙我吧?這麼臭還說可以?」 「可能是因為你吧?」 「我?什麼?」 「記得有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女實驗者嗅嗅不同男實驗者的襯衣,然後根據他們的選擇來配對,結果發現成功率比傳統光看照片的配對方式高很多。」 「那所以呢?」 「反過來說的話,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你人不錯,所以覺得你的氣味也不難聞?」 「你在胡說八道吧?」 「你就暫且相信吧。」 --------------- 上課,下課,不知不覺便和她相處了兩個月。大家都覺得這個「台妹」倒像個日本女孩,所以便替她起了個「櫻花明」的外號 —— 當然,這是個稱讚她漂亮的褒義詞。其實她長得不像綾瀨遙、也不像宮崎葵,我也不清楚怎麼說明她「櫻花味」的來源,大概是因為她皮膚白皙、說起話來總是溫溫柔柔的?說起來,她還真懂點日語。 「你抽屜那麼多日語筆記,在學日語嗎?」我好奇地問她。 「對呀,打算讀完這一兩年後到日本讀大學,所以先學學日語。」 「你好喜歡日本的嗎?」 「對呀,我覺得日本的自然風光好美,春天可以看櫻花,秋天可以看楓葉,好浪漫!香港都沒這些看。」 「香港到處也有,你不知道而已。」 「哪裏呀?」 「楓嘛,你看著我就是囉!」 「真的不好笑......」雖然她嘴角忍不住上揚。 「不是呀,我說真的,現在這個季節真的有楓葉看,就在我們學校後面。」 「真的?今日下課後你帶我去看吧!」 「性子這麼急?要走山路的呀,你穿裙子和皮鞋可以嗎?」 「小意思啦!」 就這樣

【學術台】語言和文字如何塑造港中兩地的身份意識形態?

(原文以英文寫成,此中譯版文句不順敬請見諒)       普通話和漢字構成了現代中國的語文系統。這個系統不僅促進了中國十四億人的溝通效率,還在塑造「中國人」和「中華民族」意識中起了關鍵作用。例外地,香港在九七年主權移交後繼續是一個以廣東話(廣州話)作為主流語言的城市。這個現象有沒有對香港人「中華民族」意識的構建造成影響?下文將會嘗試分析港中語言、文化、政治論述和身份認同之間的關係。       早於商朝時期,漢字已是種有一定規範和系統性的文字。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地區,隨即命令李斯制定「書同文」政策。雖然秦帝國的國祚僅有十五年,其制定的官方文字卻被繼承下去。漢字在漢朝經歷最後一次的主要變動(官方書寫字體由小篆變為隸書)後,在宮廷和民間被廣泛流傳接近二千年之久 —— 其使用的連續性並沒有因為外族統治(如元和清)而中斷。相反地,不少外族(如滿族)還因使用漢字而被徹底漢化。這種漢字的歷史延續性為「中華民族性(Chineseness)」提供了理論基礎,證明了現代中國繼承了古代輝煌的漢文化、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 漢字在某程度上成了「漢族輝煌歷史回憶」的紀念品。       與口頭語言相比,文字的穩定性較高,並且能記錄複雜的事件和理論。因此,文字在文化共同性(cultural similarity)的構建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而文化共同性正是民族和國家意識的萌芽之地。以歐洲為例,中世紀歐洲大陸共同的基督教信仰為本尼迪·安達臣(Benedict Anderson)口中的「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提供了統一的文化基礎;隨著十五世紀印刷術的普及化,大量以民族語言印刷的書籍使各民族的神話和傳說快速地傳播,在歐洲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類似的民族意識則建基於以漢字寫成的經典,例如《論語》、《中庸》和《春秋》等 —— 這些書籍裡包含的儒家道德倫理是中國社會有形無形的「指導方針」。在隋朝實施科舉制度以來,漢字的地位被大力鞏固,因為考生必須能理解以漢字寫成的經典並用漢字作答試卷 —— 對平民百姓來說,科舉是最為公平和可行來提升社會地位的辦法。因此,在漢帝國內的大部分學童均會接受漢文教育以預備日後的科舉考試。當這些考生高中狀元被賜予官職,他們很自然便會繼續以漢字溝通和書寫。長久下去,漢字便成了漢帝國境內各民族的融合劑和現

【感情台】談「港女」的港女(二)

(一)       很多港女的條件真好,但是她們的好與我無關。 「我明明月入五萬,工作穩定,大學學歷,樣貌正常,有生活品味(鍾意影相同去旅行),點解冇男人追我嘅?就快三十歲,開始有啲不安。」我經常在網上看到類似的帖子(特別是在Discuss Ladies),大意都是說「我條件咁好點解冇人追 嗰件豬扒都有拖拍 有冇天理㗎」。       知道她們的問題出在哪裡嗎?就是他們提供的與男人想要的不同。       作為男人,我必須承認大部分男人都是膚淺的動物,說不看女人的身材樣貌都是騙人的,所以香港真正的美女從不缺追求者。但是你說香港的男人都是純粹的下體動物嗎?我是不同意的,反正我在街上也看到不少其貌不揚的女人拖著伴侶隨處卿卿我我。那她們又是如何覓得如意郎君的?       身材樣貌平庸的女人自知難以與「IG女神」們在外觀上作正面交鋒,所以她們或放下身段主動出擊,或溫柔體貼善解人意(即使是裝出來的也好),或主動在飯後拿出銀包結帳,所以總有被俘獲的男人。對男人來說,月入十萬但只會「賺錢買花戴」的女CEO還不如月入一萬但堅持AA制的MK妹,為什麼?因為當你的好與我無關,那就不是你能拿出來值得引以自豪的優點,道理就像李嘉誠的錢不屬於我的一樣。       就拿上述那個post的女人作例子,如果你月入五萬但還堅持要男人有車有樓、還未有樓的要全數擔起「上車」的責任,那你的所謂優點反倒成了缺點 —— 你有這樣的條件還不肯承擔相應的責任,是不是有點自私?       簡單來說,男人找女朋友和老婆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條件:「唔會帶出去見兄弟俾佢哋笑食扒」、「善解人意」、「唔好發脾氣無理取鬧」、「唔好老奉要男人俾錢」,而你「識影相post上IG呃like」「會自己安排行程去旅行」對男人而言是不值一提的,除非你說你會為旅遊雜誌拍照寫稿賺外快 幫補家計 (重點),那我相信定會有男人因你這樣說而眼前一亮。如果你發現自己和我上述的例子有幾分相似,不妨思考思考如何提供別人想要的,而不是賣力推銷別人沒有興趣的。       她們或許是成功的事業型女性,但未必是個男人喜歡的伴侶。 (二)       觀乎世界萬物大多有幾分相似之處,我發現港女和港樓竟也有不少共通點:       在自由市場,你可以說一件貨品沒有絕對、只有相對的的平與貴,「成交的

【學術台】元朝如何改變了中國?

(利申:本人非大中華膠,不過此文以中國歷史和漢族為觀察點)       當近代歷史學家開始重新評估宋朝和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夾在它們之間的元朝仍然是被低估的其中一個大一統政權。儘管它只有98年的國祚,但是它在多方面改變了中國的面貌。這些改變有好有壞,詳述如下:       政治方面,元朝統一了中原地區自唐亡以來的分裂局面,為其後明清兩朝和民國的「中國版圖」和「中華民族論」奠下基礎。即使秦朝在公元前221年已經統一六國,但是它的疆域僅限於現時四川到內蒙古一帶,界限以西的土地仍被其他民族控制;漢唐兩朝雖然強盛,並把現時的新疆和甘肅省納入版圖,但內陸地區在五代十國時期紛紛脫離漢族統治自行立國:遼(契丹族)、西夏(回鶻族)、大理(白族),還有西藏眾多分散的宗教部落,而元朝使用武力統一了上述各地。雖然從民族角度來看,當時被滅的宋朝也是受害者,但是從「大中華」構建的角度來說,漢人其實從中獲益不少: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有中央政權把西藏、蒙古、雲南地區同時納入管治範圍。在1309年元武宗時期的極盛元朝疆域,包含了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絕大部分土地,還把邊界拓展至現時俄羅斯貝加爾湖、哈薩克、伊拉克和泰國等地 - 從前在漢族人眼中的「西戎」、「北狄」都成了名義上的同胞。經過接近百年的通婚和移民遷徙,「中國」不再被定義為狹義的漢人本位國家,「華夷之辨」亦逐漸被淡化。雖然明清兩朝的疆域不如元朝,但是基本繼承了對西藏、雲南和東北地區的管治,直到今天。      如上段所述,元朝對「中華民族」的構建有功,卻在管治系統方面立下壞先例 - 政治權力被重新集中(如秦朝),國家趨向獨裁統治。自隋朝以來,朝廷有愈加開放的趨勢:官員的地位有所提升,在制定政策上有不少參與的機會。同時,朝廷內的監察系統逐漸成形,甚至設有「諫官」一職,可以直接與皇帝溝通甚或直斥其非,著名例子有唐太宗時期的魏徵。宋朝基本承襲了唐朝諫官制度,同時進一步強化御史台的權力,史稱「台諫合一」。基於宋太祖「不殺士大夫」的遺訓(真實性有待考究,但是宋朝君臣共議、不以言入罪是史學家普遍認同的說法)和「重文輕武」的風氣,官員的地位整體來說比其他朝代要高,皇帝亦願意採納官員意見,例如宋仁宗便相當重視蘇軾、包拯和王素等人的納諫。縱觀宋朝歷史,朝廷間已出現一些「開明專制」和集體領導制的特徵。但是當元人上台,那些已被廢除的、針對官員的禮

【旅遊台】徽遊記:走過紐西蘭的青青草地

(多圖預警) (1紐元大約等於5.3港元) 前傳: 為什麼去紐西蘭呢?第一,接近墨爾本;第二,讀完課程和畢業禮之間有一個月時間,不想留在房間發霉。就是這兩個看起來不是原因的原因,我訂了往紐西蘭的來回機票,決定在那邊用十一天走遍南北島。 今次旅程的路線如下:基督城(Christchurch)-> 皇后鎮(Queenstown)-> 威靈頓(Wellington)-> 羅托路亞(Rotorua)-> 奧克蘭(Auckland) 城市遊記: 基督城(Christchurch): 這是我在紐西蘭的第一站,從墨爾本直飛基督城大約需要三小時。下了飛機坐巴士到達市中心,這個城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乾淨」和「精緻」。整個城市都沒有什麼高樓大廈,建築物大多只有兩到三層,一些酒店和商業大廈是少數的例外。基督城的城市規劃和澳洲的阿德萊德十分相似,都是整齊的格子道路。基督城的最大特色是穿梭城市的電車,不過和墨爾本不同,基督城的電車並非大眾使用的交通工具,只剩下接載遊客的功能。 基督城曾經被稱為「英國以外最有英國味道的城市」(雖然我聽說世界上有不少於十個城市獲得這樣的稱號),但是2011年的基督城大地震把不少英式建築震爛了,包括最著名的大教堂,重建的建築已沒有英式味道,有點可惜,我想我是來晚了幾年。 地震後損毀嚴重的基督城大教堂。 歷史悠久的基督城電車,現時只供遊客遊覽之用。 市中心的世界大戰紀念拱門(Bridge of Remembrance),當年家屬就在此地送別出征的士兵。 2011年大地震後興建的基督城臨時大教堂(Christchurch Transitional Cathedral),又名紙板教堂。 阿卡羅亞(Akaroa): 這個小鎮距離基督城大約兩小時的車程,是我臨時起意一日遊的目的地。這個小鎮本來是由法國的殖民者建立,所以洋溢着法式風情,但是不少法式建築均在二十世紀初被英國來的移民拆掉重建,直到六七十年代政府決定發展旅遊業,才認為這個小鎮的「Frenchness」是與別不同的賣點,但是為時已晚。現在小鎮看到的法式建築稱得上是碩果僅存,小鎮增加「Frenchness」的方法也僅限於在建築上掛上法國國旗和把「xxxx Street」改成「Rue xxxx」,說來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