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9月, 2017 起發佈的文章

【音樂台】論musicianship

          什麼是musicianship?有人把這個字翻譯成「音樂才能」或「音樂技巧」,我覺得不太準確,中文也沒有完全對應的字詞。我認為這個字最接近原意的翻譯是「音樂修養」。在足球圈子裏,某些球員會被評為很有「球味」,大概也是相近的意思。這個抽象的概念,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據非正式統計,香港擁有八級鋼琴證書的人口比例是世界最高的。如果這是事實,我一點也不意外 - 全世界應該只有香港不把八級鋼琴資格的當成什麼一回事。學校面試時拿出ABRSM的沙紙有用嗎?對不起,沒有,那怕你是pass with distinction。你最基本也得精通鋼琴加一種冷門樂器,什麼排簫低音號之類沒有什麼人懂甚至見過的最好。那還不是大學音樂系面試,只是小學的而已。       香港最可悲的是,懂得玩樂器的人很多,但有musicianship的很少。       香港的小孩很早便接觸樂器,他們自己感興趣而主動要求學習的始終是少數,大部分坐在琴房裡的都是被父母強迫的。他們大多都很聰明(香港人平均智商好像是全球最高的吧),5歲5級、8歲8級的人大有人在。他們十分熟練考試的那幾首練習曲,能一音不差地彈奏出來,那些什麼arpeggios更是不在話下,合上眼來也行,拜年時在各路親戚面前炫技一番肯定能收穫數言讚美。但是如果某姨媽姑姐心血來潮叫他彈彈《財神到》或者《River flows in you》,他們只能搖搖頭表示「冇練過呀 唔識彈」。為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歌曲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也不知道樂理的規律。他們本質上和裝在會所大廳鋼琴裡的電腦演奏器一樣,輸入了某首歌的程式可彈演奏出來,沒有輸入過的彈不了。這些「懂」樂器的人很難說他有musicianship。        要談musicianship,最基本的是對樂理有足夠的理解並能確保音符的準確度,可以按照樂譜正確地彈奏各種歌曲。然後是高級一層的三種元素:空間感知、音色和力度。       空間感知是指樂器和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舉例說,我以鼓手的身份在一個小禮堂參與樂隊演出,我的鼓聲會否蓋過了結他的聲音?或是擊打的力度不足,使後排聽眾聽不清楚?和牆壁之間的距離是否恰當,會不會出現回音過大的問題?如果我作為小提琴手在芭蕾舞室演奏,平滑的玻璃鏡面會否讓出來的效果過於刺耳?這些都是每一個玩樂器的人需要思考的問題,音

【財經台】評任志剛觀點

      我年紀不大,對任志剛的印象大概只流於1997年金融風暴救市和十元紙幣上的簽名。無可否認,他對香港作出了不少貢獻,但觀乎其近來言論觀點,看起來似是有一種偏頗的傾向,亦不見得能站得住腳,例子如下:       1)批評香港政府過去十年公共理財哲學保守 提倡增加開支和減稅刺激經濟增長       2)提倡港股以人民幣交易 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在過去二十至三十年「肯定較資本主義好」       4)認同2015年中國政府救市行為 稱「一定成功」       首先回應點1。沒錯,香港政府過去十年的理財方面的確保守,我亦不認為曾俊華是一位有為的、足以記入史冊為後人稱頌的財政司,但我基本上同意他的理財哲學。截至2017年5月,香港累計的財政儲備達9634億港元,大約相等於24個月的政府開支,還有財政司可動用的6325億基金結餘,是真正的富可敵國,但有沒有反思過這些錢是如何得來的?主要是香港在七八九十年代經濟騰飛之時賺回來的。作為一個已經十分成熟的經濟體,加上中國大陸開始和世界接軌,香港一直以來作為中間人的地位肯定會受到削弱(程度很難說),這意味著香港開埠而來的謀生之路會逐漸被壓縮。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香港經濟的增長時期已經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香港只是在「食穀種」。香港於90年代末錯過了轉型為亞太科技中心的絕佳機會,亦未能發展高增值產業,我頗相信未來二十年香港難有新的經濟增長點,什麼發展創意產業說了十年只聞樓梯響。或許不說「食穀種」這麼難聽,說是「老豆賺錢仔享福」可能好一些。那麼,現在香港要討論的是如何善用這筆前人留下來的「遺產」。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提倡增加開支(特別是經常性的)是十分錯誤的決定: 在2041年,65歲及以上長者數目預計會激增至約260萬,接近佔人口的三分一。眾所周知,增加經常性開支是「一闊三大」的議題,而且開始了便很難回頭。舉個例子,65歲或以上長者以2元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計劃一旦開始實行,很難有取消的一天,因為社會阻力太大。現在這計劃的開支還不算多,但到了2041年呢?基於這個原則,我一向大力反對實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說得殘酷一點,香港這種低稅收社會很難學習北歐「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條龍福利模式,何況我認為香港提供的十二年免費教育和廉價公共醫療系統已經不輸西歐福利國家。如果任志剛說的不是社會開支而是指高科

【講故台】開竅

( 一 ) 那年中二,還未「開竅」。很難準確定義「開竅」這個字,大概是指開始脫離「中二病」時期的無病呻吟,懂得如何待人接物,有點所謂的「情商」。石籬的初秋時而悶熱時而涼快,大概隨心情而定。在那個下著絲絲細雨的日子,我碰上人生第一個喜歡的女孩,名字是李秋鳴。我們的相遇緣於一次無意的相撞,頂著雨傘視線受阻的「 330 部隊」一下子和她碰個正著。 「 Sorry...... 你冇事呀嘛?」我著急起來。說真的,她都被你撞得躺在地上,還會沒事嗎? 「我 ok 。」她輕聲回答,面帶靦腆,說罷便往樓梯走。 我也沒再想什麼,繼續走到小巴站上車。我拍好八達通轉身正要坐下,又看到剛才那個扎馬尾的、校服弄髒了的女孩,瞬間彌漫著尷尬的氛圍。她坐在左邊最接近門口的單人座位,我則坐在司機後方。我十分清楚記得那天是星期三,因為那天沒有人交談的車廂被收音機「今晚韋達勝率分析」的話題霸佔著。雨點輕敲著模糊的玻璃窗,我靜靜地發呆。當我下意識回頭一看,她早已下車。 第二次碰見她是一星期後的下午四時。我在走廊逛著正要離校,只見她如風一樣滑進 2B 班的班房。上次那事總讓我覺得對她有所虧欠,於是我坐在長凳上寫了張簡單的道歉卡給她,收筆之時碰巧看到她的身影在面前路過,我連忙把她拉住。 「俾你㗎。」 她用略帶訝異的神色掃描我的卡,再對焦在我的臉。 「哦,原來係你,我都唔記得咗件事啦哈哈。」說罷轉身走遠。我的腳步不知為何跟了上去。 「係呢,你都係班長嚟㗎?我都係呀。呢排你哋班陸運會接力預備成點?」我拋出一個生硬的話題,但是她回應了。 就這樣我開始和她熟絡起來。就像那些老套的青春小說,我和她在 Facebook 上聊得興高彩烈,但我從來沒有約定和她放學後一起乘小巴回青衣,感覺有點奇怪。於是某天晚上我決定鼓起勇氣,主動出擊。 「 Hi 在嗎?」我的手指停頓了兩秒。「聽日不如一齊搭車走?」 Enter 鍵按下,覆水難收。 「好呀,聽日三點九校門等啦!」屏幕上彈出這樣的一句。我高興得如亂蹦的猴子,這種喜悅的感覺一生難忘。 那天的最後一節課是週會課,數百人拖著疲倦的身軀聽校長胡說八道。鐘聲響起,我第一個跑出禮堂站在樓梯口,在魚貫的人潮中尋找那與別不同的面孔。人流漸漸疏落,她始終沒有出現。我心急如焚卻也沒事可做。和那天一樣,雨點輕柔地灑落在

【吹水台】關於我的30句

      無聊看看別人Instagram,憶起某年流行過一個叫「20 facts」的東西,讓大家打出20條關於自己的句子。心血來潮,現在我也打打,一次來三十條: 1)  從小到大沒有甚麼大煩惱 2)  懷疑自己有初級焦慮症 經常害怕忘了關煮食爐/鎖門 3)  喜歡android多於ios 4)  有閒事莫理的性格 但應該不至於冷酷吧? 5)  認為不是單對單的對話只會流於表面 6)  一間單人房是生存的最低要求 所以不會住宿舍 7)   支持了阿仙奴14年 還竟然打算繼續支持下去 8) 痛恨自己頭髮如鋼線 9) 近來想學葡萄牙文和印尼文 10) 很少會做「返唔到轉頭」的事 永遠想留一條後路給自己 11) 覺得自己無戀無愛但寫情歌是精神分裂 12) 喜歡紅色 並和紅色挺有緣分 13) 喜歡書信和文字的質感 14) 經常對著四面牆自言自語 並發覺說話技巧有所提升 15) 認為自己欠缺長相廝守的能力 16)手腳掌經常發冷 懷疑自己腎虧 17)使用廣東話輸入法打字 18)很快消氣 恨不了任何人 19)感覺繼續維持現在的生活習慣會有暴斃的一天 20)閱讀喜歡的題材廣泛 什麼預防心臟病/星座運程/城市規劃/人物自傳也會看 21)極少看課外英文書 亦不喜歡看 22)不能吃辣 但能接受泡菜 23)有少許畏高 24)不喜歡各種「圍威喂」的活動 例如ocamp 25)害怕與高學歷高收入的中年女士對話 26) 暫時最喜歡的國家是日本 27)網上對雙魚座的分析有95%和我吻合 但我沒有理財不善 28)小時候貌似是老師和女同學的寵兒 不過俱往矣 29)有計劃到所羅門群島旅行 雖然不太清楚有什麼好看 30)喜歡在晚飯後睡一個小時 所以快要變成豬       我也不知道打來其實幹什麼,就當是了解自己吧。我當不了什麼高官要職,美帝中情局應該對這篇文章沒有興趣的。

【旅遊台】墨爾本的宜居與不宜居

      早前經濟學人智庫(EIU)公佈世界宜居城市名單,墨爾本位列第一,連續七年成為世界最宜居城市。有誇張嗎?真的有這麼好嗎?看看這個城市的宜居和不宜居之處:        宜居:       空氣、環境清新:維多利亞州有著「花園之州」的稱號,作為首府的墨爾本環境當然不差。打開Google Map看看,墨爾本的綠色地帶甚多,光是在市中心附近便有三個大公園Carlton Gardens、Royal Botanic Gardens和Fitzroy Gardens,面積加起來比CBD還要大,如果在香港恐怕一早已被剷平建高樓大廈吧。這些是名副其實的公園,大樹、大草地、小徑,足以在裡面悠閒地消磨一個懶洋洋的下午。作為一個澳洲東南方近海的城市,墨爾本的空氣能稱得上清新,不會有翳焗的感覺,藍天白雲微風輕拂是平常事。墨爾本大部份的高污染行業已經遷移到東南亞等地,剩下的亦已搬到偏遠的郊區位置,所以空氣和噪音污染不多,水質亦良好。       文化氣息濃厚:墨爾本是澳洲公認最富文化氣息的城市,百花齊放的街頭表演、維多利亞式的建築、林立市區郊區的藝術館和劇場、Hosier Lane著名的塗鴉、各式不同設計風格的高樓大廈,使這個城市與別不同。據統計,墨爾本有一半人口的父或母並不在本地出生。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希臘、愛爾蘭、美國、越南、日本、香港等地的移民帶來家鄉的飲食和傳統文化,使墨爾本成為真正的大熔爐。此外墨爾本也是世界排得上名次的體育城市,F1賽車、墨爾本盃賽馬、澳式足球聯賽、澳洲網球公開賽、澳洲職業足球聯賽會在這裡進行,居民間的慢跑和健身風氣也十分盛行,適合運動愛好者居住。       多元化的美食:香港人在外國生活,最大的投訴莫過於劣食處處,如果在墨爾本居住應該不會有這樣的抱怨,這批英國人的後代創造了一個比英國美食要多的城市。多元化的移民帶來各地正宗的美食,希臘地中海菜、意大利式正宗pizza、越南河粉、日本拉麵、美式漢堡通通可在這裡吃到,還未計算近年大量湧入的中國移民帶來的各種粵滬川菜,我敢說種類和美味程度和香港不相伯仲(特別近年香港飲食劣化問題嚴重此消彼長)。值得一提的是墨爾本號稱世界上咖啡最好喝的城市,有著獨特的精緻咖啡文化,有沒有誇大我不清楚,不過一條街十間咖啡店是事實來的,Starbucks的市佔率低得可憐。如果你是一天要喝三杯高質素咖啡的人,來墨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