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7月, 2018 起發佈的文章

【講故台】明白

我們大概不會再相擁了吧? 三十八度,這是我的體溫和室外的氣溫。 「你睇落好似病病哋咁喎,冇事呀嘛?」 「冇事冇事,係喺出面曬到有啲熱。」 因為我說了第一個謊言,所以一發不可收拾。 --------------- 你不覺得有些事、有些人,差不多就可以了? 那藍白黃的排球像顆炮彈,鏗鏘有力、不偏不倚地剛剛好落在界內。 「李瑋雯好波!」 然後包圍著我的女觀眾們向我投來打量的目光。 休息時間,我遞給她一瓶剛從自動販賣機買來的寶礦力。 「加油!係咪好爽好冰涼?」 「係,多謝晒,不過你唔了解我口味囉。」 「咩呀?」 「寶礦力都可以嘅,但我鍾意飲紅牛多啲。」 --------------- 愚蠢的人總會做愚蠢的事,是嗎? 「啲書咁重,我幫你托返屋企啦。」 「點好意思呀,要你咁辛苦!」 七月,天空藍得沒有一片雲。巴士到總站了,但還未到她的家。我把十四本形狀顏色大小各異的課本扛在肩膊上,慢慢沿著斜路往山上走。她沒說什麼,嘴角微彎,雙手交叉放在屁股後,像個「行咇」的保安員。 然後電話鈴聲響起。「因世上的至愛,是不計較條件,誰又可清楚看......」 「做咩唔聽電話?」 「因為我想聽歌。」 --------------- 我送你離開,天涯之外,你是否還在? 「其實你使咩嚟送機啫,電話講句一路順風咪得囉。」你偷笑。 「係一路逆風,逆風嘅話飛機起飛同降落會順利啲。」 拿了登機證,行李寄了艙,是時候說些什麼。 「遊玩時開心一點不必掛念我。」 「我沒有我沒有沒有。」你偷笑。 「從前沒講今次要說多謝你,我有你給的愛因而完全。」 「風花雪月不肯等人,要獻便獻吻?」 吻了。 --------------- 將來的問題,是不是應該將來才回答? 「第時我哋老咗,變咗廢老點算?」 「點廢法?」 「糖尿呀心臟病呀跛腳呀,行出街都會俾人嫌阻定嗰啲。」 「行公園可以嘅。如果到時我跛手你跛腳,我咪孭住你行囉。」 「好,走數正仆街呀。」 --------------- 我和你一起花掉的時間,是虛度了光陰還是製造了回憶? 晚上十時的星巴克。 「先生小姐,唔好意思,我哋要收舖喇。」 「好。」 只有兩個人走的路,都是小徑。 「點解蘇格蘭想

【學術台】淺談建築與政治文化的千絲萬縷:北京和香港

      如果你到中國大陸旅遊,不時會發現一些風格混雜的火車站、住宅、會所。這些建築往往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但你未必能說出個所然來。這種奇怪感覺的由來是什麼?       中國自1978年起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到了九十年代已有不少商人累積一定資產。伴隨住房商品化制度的實行,這幫商人把不少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開始大興土木。但他們往往缺乏有關經驗和技術,香港地產商便成為了他們的合作和參照對象,於是李氏郭氏家族等人便把香港的那一套搬到大陸。問題來了:為什麼九十年代落成的中環建築給人一種高科技、現代化的感覺,同時期由香港人新建的北京建築卻顯得不倫不類?原來這是一場包含政治元素的中西文化衝突。       八十年代的中國的開放程度可能超乎大家的想像。那時候的中國並不抗拒西方文化,亦未有影視文化審查,在封閉共產政權下生活了數十年的中國民眾首次接觸到西方的娛樂、社會和建築文化。對他們來說,西方的事物「高端大氣上檔次」,那些樣板戲、紅歌和傳統建築實在欠缺吸引力,於是中國曾經有一段急速西洋化的時期。但是當民眾開始要求「第五個現代化」,中共開始有所顧忌。後來「六四」事件發生,這不僅成為近代中國政治的轉捩點,也是開放社會文化的轉捩點:中共把西方政治和西方文化掛勾,要限制其擴展並加以警惕,從而避免發生第二次「六四」。所以,中共政府一夜之間改變了對西方事物(包括建築風格)的取態。當九十年代李兆基進軍大陸,他手下的建築師顯然缺乏政治敏感度,在北京長安街以東這個富有政治意味、「對國內民眾和國外友人」的「展示窗口」建了一棟相當西化的恆基中心:大面積玻璃窗、綠色四角錐塔尖式屋頂、屋頂的時鐘,有些許上海外灘建築的神韻。這棟建築剛落成便引起眾多官員和建築師的批評,認為它「過於西化」、「包含文化殖民主義」,此外還破壞了京城的古都風貌和整體規劃(當時是市內的高樓)。對中共政權來說,建築物(至少在北京的)代表一種隱含的國家意識形態,同時象徵民族主義和文化精神。當香港地產商開始了解「建築服務政治」的方針,一些「妥協式」的建築物便成為了主流,例如1997年建成的新東安市場。這座市場坐落王府井大街,樓高十數層,儘管外牆仍是以西式的啡黃階磚為主,但是屋頂卻是非常傳統的中式瓦片大屋簷,以配合在於時任北京市市長陳希同提出的「奪回古都風貌」運動。陳認為古都應該要有古都的風味,西式建築和高樓大廈與故宮顯然並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