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6月, 2018 起發佈的文章

【財經台】談理財(下)

      上篇講述了我對「開源」和「節流」的見解,不過讀起來好像有點虛,這篇我嘗試寫十條關於日常理財的心得,分為「思維」和「實踐」兩部分: 思維: 1)適當借貸 我身邊有友人對借貸相當反感,總是認為「爭人錢周身痕」。開罪說句,這是「窮人思維」。我不是說自己很富有什麼什麼,而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害怕借錢?如果你的投資收益比貸款利息還要高,那不是無中生利嗎?學資處的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便是最佳例子:不設入息和資產審查,年利率僅為1.132%,即使我有能力付清學費也一定會「借盡」,為什麼?這個年利率簡直是政府派錢。當你借得四萬元,然後把全部錢買入零風險的iBond(零風險是因為我問政府借錢買政府產品,左手交右手),假設回報率為2.1%,每年政府便送了差不多四百元給你花,躺著賺錢,世界還有比這更好的事情嗎?我這裡只是舉例說明,如果借貸的本金更大或回報更高,收益肯定不止此數。同理,有些人借了錢經常想趕忙把債務還清,同樣也是愚蠢的想法。如果你有能力還款,且借款的利率比市面上低風險投資產品的回報更低,你完全應該用錢生錢,根本不用為健康的借貸煩惱。 2)盡量降低閒錢比率 承上條,資金的運用調配是理財的一個重要課題。錢全部拿了去投資,緊急要用錢時卻有一堆「蟹貨」在手當然不理想;但是讓太多閒錢放在銀行戶口裡收取0.01%的年利息也不是明智的選擇。個人認為,應急錢相當於三個月的生活開銷左右便已足夠(要供樓的另算),要是你失業後一個月也找不到工作,先到KFC大快活做些兼職賺取基本開銷即可,所謂「馬死落地行」,幹一兩個月也沒什麼所謂。如果你擁有一定的資產(例如一百萬左右),過多的閒錢會造成相當的浪費,影響整體回報收益。香港是一個通脹社會,錢放在銀行或枕頭下只會不斷地貶值(如果你在日本生活那或許不同)。當然,這個閒錢的比率應該是多少,很難一概而論,我認為不應超過總資產的5%,除了一種情況:你預期未來市況向下,將會有優質資產以低價拋售,你便可以適量套現手上資產,靜候入市時機。 3)年輕時加大自己投資 有很多年輕人在讀大學時努力做兼職賺錢,好像不做些什麼便會被人批鬥一樣。如果家裡沒錢那沒辦法,但是出身中產家庭不愁生活那些人都要「跟風」證明自己,到底有何意義?到了畢業出來工作,他們會發現幾年來兼職賺到的錢只不過等於三兩個月的全職薪金,失去的卻是最寶貴的青春歲月。十八

【財經台】談理財(上)

      理財,顧名思義就是打理你的財富,目的是什麼?對我來說是讓財富增值,達致財務自由。理財來說,不外乎「開源」「節流」兩種,這篇文章就談談我對開源節流的看法。       先談節流。首先,節流的方法有很多種,不要用那些傷害身體的方法,例如每天把即食麵當飯吃。撇除「對身體不好」這樣虛浮的字眼,這些行為其實是在透支健康,而健康是最昂貴的東西 - 不少人因為一場大病而傾家蕩產,由「中產」變「無產」卻也無可奈何 ( 如果連父母都得把棺材本拿給你治病便是「冚家剷」 ), 難道真的讓「人在天堂 錢在銀行」嗎?謹記,理財看的是長線,短視的人是不會成功的。所以近年社會經常有言論鼓吹年輕人當地盤工人,真是「精人出口 笨人出手」 - 沒錯,誰都知道當「職安真漢子」賺的錢不少,但是這行業有三個壞處:一,能否開工很視乎政府整體政策和整體經濟環境(土木工程的人士亦然),現時十大基建快要竣工接近「水尾」,前景不樂觀;二,地盤工作的風險很高,光是死法也有千百種,如果「有錢冇命享」有何意義?三,日曬雨淋,對身體當然不好,到年老又要拿錢出來治病,隨時「嘔突」。所以精明的香港人普遍不願做地盤工,當然有其原因,理財要掌握的知識也是同樣的:對事物有充分的認識,不要「賺頭蝕尾」。       我其中一種嗜好是閒來無事到圖書館打轉閱讀各類書籍 ,理財的書算起來看了不少。很多理財書籍均會提及一些儲錢大法,例如「365儲錢計劃」:第一天儲一元,第二天儲兩元,第三百六十五天儲三百六十五元,如此類推;這計劃還有一些變種,例如第一週儲五十元、第二週儲一百元的「52 Week Money Challenge」。我想說的是:這是垃圾。提出這些方法的理財專家,不,不要以為我針對你,我是說,這些方法都是垃圾,原因在於「得其形不得其法」。你為什麼儲錢?因為你想儲錢,而不是有人用槍指著你的頭強迫你這樣做吧?這些方法正是那把槍。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沒有什麼意義,這不是你的本意。我用感情問題的例子再說明得清楚些:有位失戀的女性朋友和我傾訴,說她「手賤」忍不住Snapchat了前度男友,說自己捨不得,我問她為什麼不封鎖他?她反問我,如果自己對這段感情放不下,即使在電話上封鎖了他,心中卻沒有,那其實有什麼分別?所以,你不是要改變你的儲蓄計劃,而是心態。近來流行「佛系」這個詞語,正適合在理財上運用:讓自己清心寡慾。撇除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