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10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學術台】「水」詮釋的各種可能——評張敬軒2018「Hinsideout」演唱會「水」 與 譚盾《水樂》

      早前與友人到紅磡體育館(紅館)欣賞張敬軒《盛樂》演唱會,意猶未盡,回家後又繼續在網絡上重溫其演出片段。《盛樂》在編曲及服飾設計流露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息,張敬軒以《不吐不快》一曲向香港地水南音宗師杜煥致敬的環節亦獲得不少樂壇及文化圈中人擊節讚賞,以致部分輿論對他作為香港流行音樂歌手竟有如此獨特的舞台藝術美學觀表示驚訝——其實他的想法和才華早在三年前(2018年)的「Hinsideout」演唱會初露端倪。       雖然張敬軒早在2008年憑《酷愛》晉身一線歌手之列並於同年首次踏足紅館,及後亦再有三次紅館「開騷」的經驗(10年、14年及17年),但據他本人所言,直到十年後的「Hinsideout」才是第一個「自己話事」的演唱會——這裏「話事」的意思不僅指歌曲、樂手或場地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舞台表達方式的話語權:「我」想通過演出表達什麼,又能以怎樣的舞台語言來表達?下文數段對「Hinsideout」中「水」環節選段的賞析及解讀或許可以給各位讀者一點參考和啟發。       藝術著重表述(representation),無論是歌曲、詩詞或舞蹈,創作者皆是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概念以不同「語言」呈現於人前,而透過這種語言「說故事(storytelling)」能力的高低往往是觀眾評價演出或作品好壞的重要指標;回到演唱會的討論,「水」對張敬軒來說是一種表達的媒介,到底要如何把「水」的各種特質和聯想與自身的歌曲和想要表達的意念相互結合表述是他的難題;而他頗有巧思地在舞台上盡用了與「水」相關的各種感官聯想,不僅豐富了演出的舞台效果,亦起了深化演出內涵的作用,使這次演唱會超越了「僅為娛樂」的層次。談及感官聯想,大概可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概念展開論述——撇除在舞台演出中很少運用的「鼻」及「舌」,張敬軒在引導觀眾感受「水」的各個層次方面做得相當出色:       水本是無色、透明,海水為藍色亦只因光線折射關係所致——水在視覺上有很強的可塑性。張敬軒在「水」環節選擇以深藍作為舞台的主色調,他本人及舞蹈員的服裝雖為白色,但彷彿都在深藍燈光的照射下被無聲無色地同化。參看曲目,「水」環節的三首流行曲《下次愛你》、《井》和《天堂有路》均帶給聽眾沈鬱、悲涼的感覺,這點正好與深藍背後的文化含義互相呼應:根據色彩心理學者進行的調查,藍色在西方社會常與「不快」、「冰冷」等貶義詞扯上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