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學術台】摒棄大中華歷史觀 重看英國「殖民」香港



      在中國政府看來,香港曾被英國殖民的這段歷史並不光彩「殖民」往往象徵殘酷壓迫、經濟掠奪。但是,香港在英國人治下成了悲情城市嗎?香港人在百多年間被英國人壓得民不聊生嗎?好像也沒有。

      作為香港人,我深深感謝英國帶給香港的一切。

      是誰帶領香港與世界接軌?英國。英國人當初有沒有這樣的「好心」並不重要,事實是香港的經濟、法治、教育、醫療、水利系統均是由英國人建立,讓香港這個本來位於廣東寶安縣的落後小漁村在今天成了人類發展指數亞洲排名最高的地區。英國真的不欠香港什麼,真的。

      香港真的在1841年起被英國「殖民」了嗎?暫且以維基百科裏「殖民主義」的條目作定義:「......已經取得了軍事和其他優勢的殖民者通常會控制該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力、語言、宗教和交易市場......殖民主義國家亦會影響和滲透或者強加自身的社會文化,宗教和語言於被殖民的民族身上或屬地上。」粗略看看,除了非常有限的礦石和漁農資源外,香港有什麼自然資源能被英國控制(別忘記最初英國人是以「barren rock」來形容香港的)?英國強徵了香港華工無償為英國人施工建設嗎?在「自由港」香港經營生意需要繳交高昂稅金嗎?香港本地人、在港經商的廣東人被禁止說客家話、圍頭話、廣州話了嗎?港英政府禁止香港人求神拜佛、把寺廟變教堂了嗎?薙髮留辮的清人收到港英政府「留髮不留頭」的命令了嗎?全都沒有。換個角度說,香港在英國管治前何嘗又不是被滿人殖民?難道當時香港居民可以對「遷海令」說不,或是有份投票選出寶安縣的官員?如果清政府的管治也是殖民的其中一種形式,那英國在香港的管治相比之下只能算是形式上的殖民 —— 英國更像是把香港經營成貿易公司,公司裝修如何、內部規矩如何、誰來當接待處職員、誰是客人都不重要,能賺錢就行,與廣州人、香港人「有錢齊齊搵」亦未嘗不可,與比屬剛果那種利奧波德二世式統治完全不同。

      一直以來,英國對香港的管治非常寬鬆。港督雖然受英國議會監察,但亦有一定的自治權力,特別港督在二戰後不時與倫敦就香港事務意見相左,葛量洪和戴麟趾均不滿倫敦經常對香港「指手劃腳」,殖民部內部亦經常以「Republic of Hong Kong」來反諷香港政府「不受控制」。以麥理浩在任時行政上的大刀闊斧為例,倫敦方面根本不可能為遠東一個小小的殖民地制定如此詳盡的發展計劃,所以「十年建屋計劃」、創立廉政公署和推行九年免費教育等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麥理浩和其班子的功勞。我不否定英國人制定這些政策的私心,但客觀來看,大部份受益的是香港市民。

      有人認為華人的權利在港英時期受限制,例如華人當初不被准許成為各俱樂部會員、不准在太平山頂居住、政府裏沒有華人議員官員等等。首先看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各種歧視政策,我不否認《山頂區條例》(禁止華人在太平山區居住)這樣的政策包含種族歧視,也有打壓華人資產階級的意味,但我認為當時施行這樣的政策亦有一定道理:華人的生活、衛生和宗教習慣均與外籍居民不同,把各種族的居住地分隔開來算是一個折衷的方法,不讓華人加入各俱樂部也是同理 —— 那些本來就是外籍居民的聯誼「同鄉會」,你會不會說不讓英國人加入香港福建同鄉會是歧視?又假設如「法國會」(虛構)的本地華人會員數量已比在港法國人多,那「法國會」還能算是「法國會」嗎?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事實上,這些歧視性的政策已在二戰後逐漸取消,至1997年主權移交時已近乎不存在。我們亦要考慮十九世紀當時的社會觀念:那時還是個霸權主義橫行、女性沒投票權、同性戀是違法行為、奴隸制在不少國家仍是合法的年代,我們以2020年的標準來批判那年代的人實在不太合理。

      又有一說指香港百多年來發展蓬勃的原因是「食正中國仆街條水」,認為香港是得了「狗屎運」、是「風口上的豬」云云,這是相當一大部份中國大陸人對香港發跡的看法。你說香港的「命水」好、有個天然深水不凍港才會被英國看上是真的,香港因為大陸局勢動盪趁機發展起來也算是部份正確,但如果把這說成是大陸的恩賜、英國沒有「沾光」的資格的話便甚是可笑。讓我們先回顧歷史,香港早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便是遠東其中一個重要港口:1845-49年間有3/4進口至中國的鴉片經香港轉口;1880年,中國1/5的出口和1/3的進口貨物經香港轉口;1889年,香港是僅次於倫敦和利物浦的英國第三大港口;1890年,香港是遠東最大的轉口港,佔中國外貿總額45%;1906年,在香港登記和結關的船舶噸位居全球各商港之首(詳見封小雲《回歸之路-香港經濟發展優勢重審》16-17頁)。所以如果你遇到上海人說「要不是共產黨上台,上海還是遠東第一大港,哪到香港這小漁村發財......」,大可引用上列由廣州名校暨南大學經濟學系封小云教授列出的數據加以駁斥,或一笑置之即可。就算不說清朝年間的事,在五六十年代作為輕工業城市的香港,賺錢也與大陸無關,那時候「Made in Hong Kong」賺的是全世界的錢。什麼,你說要不是上海資本家和廣東貧民逃到香港,哪有發展的資源?這裏應當搞清楚一個事實:他們是逃難到香港,而不是中共「恩賜」協助發展香港的,所以那些「幫助」的說法根本不成理由。再者,逃到香港的商家也可逃到澳門、台灣、馬來西亞、菲律賓去的,怎麼都選擇在獅子山下聚腳?較接近大陸當然是主要原因之一,但英國在香港建立的良好營商環境(稅率低、法律制度完善、與西方世界有緊密聯繫、政治局勢穩定)也是不能忽視的原因。又問,為什麼貧民選擇逃到香港?五十年代初港深封關之時兩地的貧富差距不大,所以大陸居民最初選擇逃到香港不是因為香港有錢,是他們相信在英國治下的香港不會捲入政治鬥爭、不會三餐不繼、私人財產不會被剝奪 —— 話說回來,這衍生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南橘北枳」的差異:怎麼「本是同根生」的寶安縣縣民,越過了深圳河便成了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的「獅子山下」香港人,留在大陸的一部份人(沒有說全部)則成了泯滅人性(三反五反文革時)、想辦法賣假貨貪污鑽空子、缺乏公德和同理心的人?無非是制度問題。好的制度隱人性的惡、揚人性的善,壞的制度則相反,所以如果不感謝英國人給香港留下一套好的制度,又該感謝誰呢?

      值得一提的是,新界各氏族是最應該感謝英國人的群體:第一,要不是英國在1898年把新界納入版圖,他們早在中共一系列群眾運動中被批成「地富反壞右」(當時的新界還存在地主支配佃人的現象),特別是他們這幫「港英餘孽」,批鬥起上來想必罪加一等;第二,不要以為他們現在擁有的「自治權力」是在什麼1899年六日戰爭中爭取回來的 —— 在那場所謂的戰爭中,英軍僅以一人受輕傷的「代價」把他們殺得落花流水、死傷數百,要不是當時港督卜力寬大處理此事,他們祖先剩下來的田地早被收歸政府所有,哪來現在鋪橋搭路還得向他們付特惠賠償金收地?第三,港英政府一直算對他們不薄,發展新界地區時一直有徵詢他們意見,不少原居民亦早已拿到外國護照,也保留他們子孫的建屋權,看看紐約州政府會不會批地讓紐約原居民在紐約市範圍內建屋?所以現在他們一面倒親「阿爺」是頗讓人發笑的,你們忘了共產黨是怎樣起家的嗎?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嗎?遲點中央政府拿到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後便會拿你們的地來興建公屋平息民憤的了,反對嗎?國安法拿來用用正合適不過。學高登仔說一句,「做人做狗自己揀」吧。

      所以,英國殖民香港這段歷史你怎麼看?反正我感覺不錯的,就把我算成是「外國走狗」「英奴」的一分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