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月, 2018 起發佈的文章

【講故台】《黃》及《追 · 悼》的分析與解讀

      我猶疑了兩個星期,到底寫不寫一篇這樣的「解讀」文章。       曾經有人問宋冬野,你的那首《董小姐》講的是誰?為什麼這首歌征服了那麼多聽眾的耳朵?他回答:「可能大家會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情融入到這首歌裡吧,雖然原版故事是我的,但每個人用自己的故事去理解它可能會感覺更生動吧。」我的文章大概也一樣,雖然故事是我寫出來的,我也不見得有所謂的詮釋權 - 你看過 這個故事 以後,它便是屬於你的,獨一無二的。我不是考評局,你也不是在做閱讀理解,是嗎?       那我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文章呢?第一,我想大家在為這些故事下一個「好/唔好」與「鍾意/唔鍾意」的定論前有更多維度的思考,並從我的角度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第二,我想分享一下這些故事到底有什麼立意/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和隱喻之類,讓大家可以有更深度的交流。不過如無什麼特別原因,我以後應該不會再寫這一類的解讀文章,畢竟我的解讀會限制各位看官的想像力,那它就只是我的故事而不是大家的了,這樣好像不太好。       好,廢話不多說了。 《黃》       有好幾個朋友看完這個故事後問我:到底「黃」這個主題有沒有貫穿全文?答案是「有」,不過這些「黃」不一定是肉眼可見的,或者被描寫了出來的。       我對自己創作故事的要求:我想每一個新故事都有新的嘗試,如果沒有的話便不寫了,寧可待我有好的意念時才下筆,總比寫一些陳腔濫調或者「三不像」的東西要好。《黃》這個故事,我的新嘗試是「意識流」和「帶色彩感」的寫作風格。《黃》的情節其實簡單不過,只是普通情侶離合的故事,但是要如何包裝和表達出來才能讓讀者有多一些的思考空間?我想「意識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什麼是意識流?我的理解是「不帶感情色彩的描寫,重點在於呈現」。所以《黃》整個故事並沒有什麼「高興」「憤怒」這樣的詞語,也沒有男女主角的口語對白(對白包含感情色彩),只是用文字營造一種氛圍 - 每一段皆不同。例如第二段講述男女主角到石澳浪遊,整段文字都在嘗試塑造一種柔和的感覺,甚至連巴士車頭燈明亮的光線也顯得過於粗暴;雖然沙灘上有狗,但是它們也沒有吠,是識趣的「電燈膽」。男女主角的感情正在滋長中,所以當他們看著對方,和對方靠在一起,除了對方的說話以外根本聽不到身邊嘈雜的聲音,世界是美好而寧靜的。       大家都看不懂第三段的短短數句到底在說什麼,還有哪裡出